龙应台:青春迷惘后发现的十三件事(2)

时间:2017-09-24 09: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3 我的青春

我十三岁的时候--那已是1965了,在台湾的乡下读书。校长说,“你的国语说得那么棒啊”,就指派我每天升旗典礼时上司令台对6000个师生“恭读总统训词”。

上了大学,大概是同一个原因,被指派代表一群大学生站到队伍前面带领呼口号:“大学生支持总统副总统连任”-那是蒋氏父子第五度的连任。

你若是问我:你带头呼口号的时候有没有思考,你赞不赞成他们连任啊?

我会说,完全没思考。放眼望去,没看见任何反对的人、没听见任何反对的声音,整个包围我、笼罩我的社会氛围都是那么和谐的啊。我只听见大人们和顏悦色地说我“声音那么好听”、“国语那么标准……”

我们穿着军人一样的学生制服,在每一个礼拜的周会里,除了对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之外,我们合声朗诵“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要集体背诵“青年守则十二条"――你们说得出来是哪些吗?

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突然没头没脑地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整班学生可能都会像顺口溜一样脱口而出说: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

那是蒋公的语录。马路上随便拦下一个大学生,问他“你为什么读书”,他很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 思想换血

你说,这都是蒋介石的党化教育吗?我认为不那么简单。蒋介石的党化教育里深深渗透了儒家思想,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好像奶油和面揉在了一起。而我们这代人身上大量的儒家思想灌溉,也并非国民党教育所专有。

我最近重读福泽諭吉的传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世纪的日本是如何深深地“浸泡”在儒家思想的酿缸里。福泽諭吉小时候,有一天他哥哥问他长大以后要做什么,諭吉说,“要成为日本的大富翁,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哥哥听了把他臭骂一顿。于是諭吉就反问哥哥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哥哥很严肃地用一句话回答:“终身谨守孝悌忠信。”哥哥引用的是儒家经典。

一般人对“民主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的大动作,譬如摇旗吶喊的选举,譬如火爆的示威、静坐、万人游行等等。其实民主化的过程里,有很多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事情在发生,像流在地底下的河,其中之一就是“思想换血”--从党国统治的大虚构、大叙述里设法釐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历史。也就是说,你试着把面和奶油分开来理解。

这个过程,当然也发生在后殖民的社会里。殖民者究竟灌输了你多少虚构的世界观、国家观、奇怪的“爱国”主义,解放之后,你会设法一一去梳理。

把面和油分开,这谈何容易,更何况,在民主过程里,因为自由发抒的空间突然变得巨大而人本身的理性素养暂时还不够厚实,结果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彼此争吵,相互攻击,丑化对方。我们往往花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制造“虚议题”单单为了引发争议,剩下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在面对真正重大的议题做冷静思考和深度讨论。

“思想换血”因此进行得非常缓慢。

赞一下
(4)
66.7%
赞一下
(2)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