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巨大,但却同时面对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高龄老年人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入住率却连年下降,大批养老机构举步维艰。中国式养老到底面临哪些难题?
伴随着音乐节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群年长者踩着简单而别致的舞步,也许有人动作不那么熟练,但看起来都精神饱满,神气十足。
这是中国社交平台上常有的画面,展示养老服务中心内年长者的生活场景。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近年涌现各种不同定位的老年康养中心,一些机构通过短视频平台运营账号,打造“网红养老院”,将年长者的“夕阳红”生活带进公众的视野。
46岁的刘华是河北唐山市怡然安养院的院长,他每天的其中一项工作,是领着年长者跳改良过的舞蹈,或带着他们组乐队、玩角色扮演、拍短剧视频,用他的话说,自己“换着法子给老人们逗乐”,希望他们在安养院内实现快乐养老。
刘华还把年长者的表演放上社交平台上。在成为“网红奶奶”“网红爷爷”后,一些年长者会在手机上浏览网民的留言,从中找到快乐。
当然也有不喜热闹的人,养老院根据年长者的不同性格,引导他们追求兴趣爱好,尽力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社交需求,比如写字、画画、做手工等。
这家位于中国中部省份的养老院,目前运营的社交账号在全网有逾350万粉丝。刘华告诉《联合早报》,他们的养老院有300个床位,现在入住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其中四成年长者来自唐山以外的全国各地。
尽管“网红养老院”慢慢兴起,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面临入住率不高的难题。运营社交媒体账号,也是行业严重内卷环境下,养老机构的营销手段之一。
受传统居家养老观念制约 养老机构入住率仅四成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去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约45%。这一数字与全国平均数字大致相符。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数据,包括长期照护机构在内,中国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仅为40%左右。
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万4000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个,当中有超半数床位处于空置。
低迷的入住率导致不少养老机构难以为继。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今,中国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快速下降,截至去年12月中旬,中国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为681家,相比2023年下降22.5%,仅为2019年的26%。
在刘华看来,随着老人护理需求的提高,设备设施落后、服务欠缺、专业护理能力不足的养老院,是近几年市场竞争中首批被淘汰的机构。
此外,设施过于先进、定位过高的养老院,由于价格不菲,与当地民众的实际支付能力不相符合,同样难以持续经营。
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很大程度也制约了养老院入住率的提升。刘华指出,外界对养老机构还存有一些误解,认为养老院有虐待老人的现象、子女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是“不孝顺”等。尽管这一观念正在慢慢改变,但生活能够自理的年长者往往还是倾向于居家养老,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整体不强。
在刘华管理的养老院,生活能够实现自理的年长者只有10%左右,半失能的约占20%,全失能的占比达70%。
入住费用则是更为现实的问题。中国民政部等部门去年10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在有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老年人中,能承受不超过每月1000元(人民币,下同,186新元)的占46.1%,每月1000元至2999元的共38.1%,3000元及以上的占15.8%。
一方面,现有养老机构实际入住率低迷,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机构养老未能满足实际需求、医护能力不足、分布不均衡等矛盾。
新加坡业者:长者首要考虑 高性价比合适费用与优质服务
据中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数据,在2020年,中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数共有逾4200万。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30年,中国失能总人口将达到1亿人。以中国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测算,目前还远远未能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
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锡源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年长者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中国这一代老人吃过苦,生活节俭,养老机构必须满足刚性需求,能够照顾到身体健康,他们才会考虑进入机构养老。“否则他们会觉得性价比不高,倒不如居家养老。”
潘锡源认为,再过20年乃至30年之后,届时老去的一代享受中国的成长红利,有很好的收入,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有所不同,而在现阶段,高性价比、合适的费用与优质的服务是长者对养老机构的首要考虑。
因为看好中国的养老市场前景,鹏瑞利集团目前在中国多地布局了养老业务,包括上海、长沙、武汉、天津、西安等,目前集团在中国的综合养老业务运营床位超过1万3000个,未来两三年内,预计增加到约2万个。
融合医康养 社区养老模式提速发展
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65岁及以上年长者在14亿人口中的占比已超过15%,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迫切要求。
中国政府1月7日公布了一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路线图。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到2029年,中国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关于失能老年人照护这一养老痛点,意见提出,要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失能照护能力,引导养老机构积极收住失能老年人。
养老服务“9073”基本格局
在养老服务的网络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即县区、乡镇街道、村和社区的养老服务,推动形成就近就便的服务支持体系;此外,要贯通协调居家、社区与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
中国目前养老服务的基本格局是“9073”,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一向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与习惯,而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涵盖养老助餐、上门照护、心理支持、娱乐活动、短期住养等特色服务,融合家庭与社区的优势,近年来在中国多地发展迅速。
新加坡长成集团去年1月在天津设立长成康养公司,作为集团在华全资的银发产业资产投资开发运营主体。去年9月,该集团在天津滨海新区建造的水印长成生活馆正式开幕,为在地两个社区和官港片区提供医康养融合服务,让居民能原地养老。
长成控股中国区负责人王俊忠告诉《联合早报》,长成在中国提供的医康养服务由六大模块组成,包括生活、快乐、健康管理、餐饮、照护与医疗,覆盖了活力、自理、半自理及不能自理人群,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帮助活力老人进行健康管理,为半自理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在王俊忠看来,按照原地养老模式,年长者无须离开熟悉的环境,和邻居全龄混居,而集中养老有规模效应,在同等服务标准下具有成本优势。
他认为,原地养老让年长者可得到优质的养老照护与关怀,而这个模式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在与养老社区同等服务与照护的标准下,保证费用与服务内容相对等,被市场认可与接受。这对管理服务、运营模式与科技赋能等都提出了要求。
银发经济开启黄金发展期
中国老龄人口的庞大基数效应下,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服务及相关经济活动的银发经济一直被视为朝阳产业,包括养老服务、老年消费、医疗健康、文娱旅游、智能科技、养老金融等,具体细分赛道众多,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预计,在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占全国总消费比重28%,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9.6%;2050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35.1%,占GDP比重为12.5%。
2024年被视为中国银发经济走向黄金发展期的起点,当年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是中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
包括房地产商、保险公司在内的各路资本近年纷纷瞄准康养市场,万科、保利、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中国企业入局,布局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和适老化改造等,一些地方国资国企也在加快脚步,或与社会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或组建专门的养老公司,投身庞大的康养市场。
在潘锡源看来,“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超前”。他说,很少国家真正做到把医养结合在一起,大多是养老与医护分离,而在中国,既有大型企业经营的高档养老院,也有各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当中既有中医、西医,又有各种康复服务,服务还可辐射到社区,这种模式超越了很多国家。
他也指出,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如果运营得当,相关模式的可复制性将会很高,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老年康养相关的产业并非暴利行业,低成本、优服务与高性价比才可被民众和政府接受,属于长线运营、造福百姓的事业。
市场潜力变现实购买力 是银发行业关键挑战
不过,尽管中国银发经济市场广阔,但也长期面临“有需求、没市场”的困境,如何将庞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是相关行业从业人员面对的共同问题。
王俊忠认为,中国银发经济毫无疑问是充满潜力的市场,有核心竞争力的医养产品和服务在中国有非常大的机会,目前,大家都在探讨“养老”这个赛道如何更好走下去,并在实践中优化服务产品,但与任何行业面对的挑战一样,如何更好去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深入理解,并适应发展趋势。
他指出,更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不同国家的服务体系、科技与理念产生交流与碰撞,加速融合包括中国本土在内的各方理念,打造最适合本土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将是促进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