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水赛”泛滥淹没了什么?

时间:2025-01-17 23: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下午察:“水赛”泛滥淹没了什么?

中国大学生们本周陆续开始放寒假,当中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收到满屏的“竞赛通知”。主办方宣称参赛就可获奖,甚至能够升学保研,这等好事自然吸引许多人报名参赛。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潮新闻跟进报道,发现好些竞赛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含金量低、组织松散。有的宣称“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有的在“春节前投稿就有奖”,有的还可延期一个月允许学生们放假后交作品。

武汉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大三学生张莉(化名)受访时称,学院每年都有几十名同学参加某全国广告赛,就没见过不拿奖的同学。“我用平时课堂的作业投稿,都能获得湖北省赛区优秀奖。湖北赛区获奖名单有1000多行,感觉获奖证书是批发的。”

张莉透露,获奖证书能换综测分,“按照学院规定,这个广告赛属于文艺类省级赛事,我们拿了优秀奖,综测上就能额外加10分”。综测分是评选系奖学金和保研的参考分数之一,若要拿系奖学金,综测分占40%,所以冲奖的同学每年都会报几个竞赛加分,试图与其他人拉开差距,让自己的排名尽量靠前。

武汉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用平时课堂的作业投稿,都能获得湖北省赛区优秀奖。(互联网)

这些竞赛因此被称为“水赛”,吸引着不少大学生报名。

“水赛”前后都灌水

“水赛”之水,从比赛策划之初,到结束之后,都有所体现。

上游新闻一篇文章如此简要总结“水赛”的生产公式:名号要大,动辄挂名全国、国际、全球;背景要新,最好紧挨尖端领域,沾上AI、创新等热点;内容要虚,诸如知识大赛、技能大赛、设计大赛等等,将竞赛方式模糊化,报名门槛越低越好。

文章说,在外在的虚浮之下,“水赛”的内核往往萎弱:它们套着学科竞赛的皮,办赛主体却往往不是学术团体、高校院系、主管部门,而是民间协会甚至商业公司,竞赛的专业性与学科性得不到保证。

有研究发现,有的“水赛”获奖比例超过参赛总人数一半,有的甚至宣称参赛者都有奖。网民调侃:如此“其乐融融”,不知参赛的意义何在?也有人直言,“含水量”越高,“含金量”越低。

社交平台上,部分大学生“竞赛”的宣传。(互联网)

除了赛事本身,“水赛”之前和之后的环节也都被灌水,衍生出相当完整的灰色生意链条。简单来说,一些机构通过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牟利。

想参加比赛,学生们首先需要缴纳报名费,一般几十元,但一旦打着“国际”名头的赛事,报名费便会往上调,有的可高达千元(人民币,下同,186新元)。有的赛事甚至推出赛前培训,收取培训费。

不少“水赛”也衍生出二次消费。据报道,学生获奖后,如果需要纸质版证书,还得额外支付15元,成本不高的“硬壳”证书则需花50元购买,带“硬壳”的证书加奖牌需付70元。

证书和奖牌成了“竞赛”搭售的商品。(互联网)

这其实不是大学“水赛”首次引发关注。去年10月,《法治日报》就曝光了大学生们在社媒上分享各类山寨赛事的经验贴文:“五分钟两张国家级证书”“22个水奖,帮我拿下1.8万元奖学金”……

明知“水赛”充满水分,大学生们为何仍然愿意参加?

参赛是功利导向使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大学生参与五花八门的“水赛”,是一种功利导向的使然。一方面是为了评奖评优,在升学保研、出国留学等阶段使用;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美化简历、包装自己的考虑,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竞争力。

熊丙奇说,多数本科院校在确定保研名单或评优评奖时,会以学生参加竞赛的获奖情况作为一个指标,凭竞赛成绩获得相应的加分,这客观上助长学生参加各种“水赛”。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院校会对学生参评的奖项进行审核,校方一般清楚哪些比赛是正规且有含金量。那些水分多的比赛,一般也不会审核通过,也不可能获得保研评优的加分。

不过,现实是一些学生确实通过参加“水赛”获奖,并且成功实现综测加分,在在说明一些高校在综测加分、评优评奖的审核把关并不严谨,也不规范。

最近一个典型例子是有着“北大才女”之称的脱口秀艺人李雪琴。

网民去年发现自称不会游泳的李雪琴,居然拥有游泳二级运动员的证书,并质疑她借此获得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降20分录取资格进入北大。

李雪琴的母校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曾在2014年被媒体曝光存在国家二级运动员造假情况。这所连游泳池都没有的学校,竟然有25名游泳二级运动员,而这当中有14名的证书,都出自2013年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李雪琴的游泳证书据说也出自这场比赛,网民由此产生联想,她可能就是当中的一名“游泳二级运动员”,进而质疑她升学离不开“水赛”的功劳。

那么多年以后,“水赛”仍然充斥市场,专家普遍认为各方都有责任整治这个乱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竞赛审批和备案制度。学校应加强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同时可建立白名单帮助学生认清比赛的水分。赛事主办方应确保竞赛内容的专业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学生们也应坚守学术诚信,别再用灌水的奖项自欺欺人。

《兰州晚报》一篇评论写道:“‘水赛’的存在,充满了讽刺意味。本应是‘过关斩将’的竞赛,结果变成了皆大欢喜、你情我愿的买卖,买家还是最不该投机取巧的大学生。”

“水赛”如果继续泛滥,长此以往恐将淹没那些展示才华、交锋思想、碰撞创意的真正有价值的赛事,以及大学生们的大好青春。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