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画面中,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家农户正乘船打捞海带。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一个中国网民用中英双语留言:“我的家乡山东烟台也盛产海带。”
过去几天,我和无数“TikTok难民”一样,如痴如醉地刷着中国社媒平台小红书,尽管我并不受即将生效的美国禁令影响。
美国政府对短视频平台TikTok“不卖就禁”的禁令星期天(1月19日)生效前夕,大批TikTok美国用户涌向小红书,并带动其他国家用户接触这个以女性中文用户为主要对象的平台。一时间小红书算法大乱,首页不再是美妆视频和旅游打卡照,而是老外们占满整个屏幕的头像,以及他们的猫猫狗狗照片。
这几天打开小红书,让人想起千禧年前后刚接触互联网时的新鲜感:看到每一个陌生人,都想和对方聊天。在五花八门的贴文里,中国人问美国工人一周薪水是多少,波多黎各人和天津人展示各自的传统乐器,世界各地的聋哑人学起了对方的手语……
和当年不同的是,即时翻译软件的发展与普及,使得跨语言沟通门槛大幅降低。过去更多的交流机会局限在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先进资源的精英阶层,如今则是连完全不会说对方语言的普通人都能无缝沟通。
农民、邮递员、石油钻井工、医疗急救人员……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民众,开始在小红书上展示他们的工作日常,并在评论区和中国同行交流彼此工作的异同之处,解答外行人对于这项职业的各种问题。还有一名墨西哥裔母亲,在小红书上学到番茄炒蛋食谱后向中国网民反馈:她的自闭症孩子吃得很开心。
中国立起互联网防火墙近30年来,头一次遇到众多外国人“反向翻墙”。有趣的是,TikTok用户不是转移到它的中国版本“抖音”而是小红书,也是因为另一道墙的阻碍。抖音、快手和微博等中国社媒平台,有些只能在中国区应用商店下载,有些要提供中国手机号才能注册。而小红书可以直接在美区应用商店下载,也不需要实名验证。
如果说此前中国社媒平台上的“洋网红”和留学生们是架起梯子,向墙内的人转述墙外发生的事;现在则更像是墙外网民把墙冲开一道口子,让墙两边的人直接看到对面的风景。
这两天在小红书上看到最动人的一幕,是美国用户“MaryJo1967”的视频。这名花甲之年的白人女性,贴出自己在翻译工具帮助下,在小红书上用中文和中国人聊天的截图,哽咽地说:“我知道这在技术上早就实现了,但我并不精通技术,也没有上过大学……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活在任何时候都比现在好,突然间我感觉活在这一刻真美好。”
一个中国网民用英文回复她:我们在学校里学英语时,经常被要求以“李华”的名义,向外国朋友写信。“我现在的心情,就像是李华时隔多年,终于收到了回信。”
另一个美国网民则感慨:我好像看到人们重新建起了巴别塔。
根据《圣经·创世记》里的记载,当时天下人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打算兴建一座高耸入云的塔。上帝为了抑制人们的狂妄野心,将他们的语言打乱。无法有效沟通后,原本团结在一起的人们散落各地,巴别塔的建造也随之中止。
尽管《人民日报》等中国官媒对这波小红书涌入潮大加赞赏,但许多人仍悲观认为,外国网民很快就会踩到中国互联网的监管红线,“网络巴别塔”终将被更高更坚固的围墙取代。一个依据是,小红书据报正紧急招聘英文内容审核员,合规与安全团队也正加班加点。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发帖反驳,唱衰这股热潮的人“低估了中国的强大,尤其低估了我们社会对问题和风险的真实承受力”。但他随即被网民回怼:“老胡,你忘记自己(之前)被禁言了吗?”
即便不考虑平台管制收紧,中美网民对彼此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可能很快消散,更多矛盾和冲突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如今这副天下大同、其乐融融的景象,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破灭的泡沫。但正因如此,这一刻更显得弥足珍贵。
令人捉摸不透的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即将上台,中美贸易战可能再度开打,两国科技战预计持续升级,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愈发叵测之际,中国与美国,乃至与世界各国民众规模空前的直接交流,哪怕只能持续短短几天,都足以被载入史册。
在“MaryJo1967”的评论区,另一条来自香港的留言令人动容:“如果真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我们的联络再次断开,我们也一定要记住此刻对彼此的爱与信任。以后如果有诋毁彼此的言论,我们可以在内心坚定对自己说:我看到的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