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能否提振信心?

时间:2024-11-03 22: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能否提振信心?

经过近两年的酝酿,中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旨在提振民企信心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即将在下周完成近一个月的意见征集。

这部社会期待已久的法律,能否如它的名称一样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受访民营企业家和律师在肯定立法的意义之余,也指出中国提振民企信心的根源在于重建信任。即使有了法律的保护,法律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也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司法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0月10日发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2022年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后,中国官方就民营经济立法发布的第一版草案,预计将成为中共建政以来第一部以“民营经济”命名的法律。

8800多字的草案共77条,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九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其中,“保障公平竞争”是草案的关键词之一。公平竞争章节第一条便提出,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尤其强调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民营经济组织可“依法平等进入”,明确了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

此外,草案也对民营企业权益保护作出明确规定,包括民企及其经营者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等受法律保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应及时向民企支付账款等,地方政府与民企订立的合同不得随意违约、毁约等。

对于官方发布的草案,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均持积极态度。上海蓝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立城认为,草案释放出官方保护民营企业家的“积极信号”,有助于民企健康发展。

上海同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改霞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也说,草案的出台“振奋人心”,尤其是看到关于公平竞争的章节,感到“民企的地位在提高”。

受访的法律界人士同样肯定了民营经济立法的正面作用。上海沪盈律师事务所主任成妃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在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无疑是给民营企业家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上海纽思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金孝柏也说,立法意味着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态度,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律师:草案精确性有待完善

不过,两名受访律师均认为,目前发布的草案在精确性和系统性整合等方面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成妃指出,目前部分条款表述相对宽泛,例如对于民营经济主体范围的界定,虽然有大致框架,但在一些边缘情况或新兴业态下的民营经济主体认定还不够清晰。这可能导致在实际适用法律时出现争议或模糊地带,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

金孝柏以草案66条为例说,该条款规定大型企业向“中小民营经济组织”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等,应当及时支付账款,只提到中小民企,相当于将大型民企排除在外,但后者也会遇到被拖欠账款的情况。

另外,成妃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需要与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协同配合。她说,当下这些配套法规仍存在相互冲突、或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缺乏一个统一、系统的整合机制。这就使得民企在寻求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时面临困惑,无法形成连贯有效的法律保障链条。

金孝柏也认为,在当前的法治环境和执法环境下,“不是一部法律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与其他法律协作配合,才能将民营经济促进法执行到位。

此外,金孝柏指出,近年中国部分政策出现了前后不一致、不稳定的情况,也是导致民企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

他说,目前的草案强调了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但缺少对政策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相关表述,可在修订时加入这方面的条文。

民营企业家:执行到毛细血管才有用

自去年中国民间固定投资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以来,今年在内外多重经济压力下,民间固定投资仍未恢复正增长,显示民企信心不足。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且民间投资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仍维持在50.4%,为2012年有记录以来最低。

不具名民营企业家受访时坦言,目前对民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信心问题,而是信任的问题。“信心有高有低,但信任一旦失去,根基就没了。”

这名企业家说,去年仅广州一地就有近万家民企都被“远洋捕捞”(即公安部门通过异地执法,冻结或没收民企账户资金)。他还说:“远洋捕捞远不止在广州,长三角也有这种情况,这是信心问题吗?”

上海民营企业家夏立城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能执行到什么程度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能从顶层贯彻至基层,直至毛细血管,那么肯定是生效的;但如果偏差过大,就要引起注意。”

成妃也认为,虽然有了相关法律,但在谁来执行监督、如何有效监督执行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法律的执行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她说:“如果各级政府部门在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的职责方面,缺乏明确且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导致可能出现个别部门执行不力,却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的情况,这将影响民营企业实际享受到法律赋予的权益。”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