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总统选举不到一星期,对于选举结果将如何牵动台海情势,两岸学者普遍认为,中美战略竞争的现实不会改变;但台湾学者研判,若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胜选,台湾不仅要应对北京的施压,也得因应华盛顿的压力。
本届美国总统选举攻防聚焦在美国内政、俄乌战争和中东冲突等问题,对于台海问题较少着墨,不过仍可在两党候选人受访时的表态中窥见一二。
现任美国总统拜登任内曾四度表态,若北京试图入侵台湾,美国会捍卫台湾。不过,担任拜登副手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在竞选期间对于协防台湾一事,始终保持低调。
她在10月初受访时说,美国必须确保维持“一中政策”,包括支持台湾有能力自我防卫。至于美国是否出兵保台,哈里斯则说,她不讨论假设性问题。
代表共和党参选的特朗普对于台海问题的态度相对鲜明,但实际政策走向却依然模糊。
特朗普5月在募款活动中曾说,如果中国大陆在他任内入侵台湾,他会轰炸北京作为回应。但他9月受访时又称,台湾距离美国有9000英里(约1万4000公里),距离大陆仅100英里,且台湾的国防支出不够,应该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
他也暗示会以惩罚性关税作为威胁,吓阻北京犯台。 在《华尔街日报》10月中旬刊登的专访中,特朗普透露,倘若北京在他任内“进入”台湾,他将对中国大陆加征150%到200%关税。
不过,特朗普上星期接受播客节目访问时,又再度批评台湾偷走美国的晶片生意,并强调台湾应该付保护费。
据中评社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上周在一场研讨会上分析,美国之所以“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争取国家统一的目标,与其维护在亚太地区地缘战略利益和世界主导地位存在矛盾和冲突。
他研判,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这一政策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针对这次美国选举对两岸情势的影响,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伟峯,星期三(10月30日)在政大举办的座谈会上分析,不管是哈里斯或特朗普,在台海问题上都会比拜登更倾向战略模糊。
他说,不同在于若是哈里斯当选,台湾主要应对的会是来自北京的压力;但若是特朗普当选,台湾还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因应来自华盛顿的压力。
曾伟峯在问答环节回应《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也指出,从目前东北亚局势来看,日本历经众议院大选,政局陷入动荡;韩国也面临朝鲜与俄罗斯加强军事合作、朝鲜半岛紧张加剧。此时在区域安全上,日韩会更仰赖美国的领导,台湾也会更依赖美日韩同盟在区域安全的角色。
但如果是特朗普当选,曾伟峯认为,美国将从区域安全的“领导者”转变为“催促者”,“就是你要出更多钱、出更多力”,届时日韩将越来越少顾及台海局势,对北京而言就是一个可施力的地方,台湾要更小心。
对于美国下届总统可能转趋战略模糊,台湾国防大学中共军事事务研究所教授马振坤在同场座谈会中坦言,这将为解放军提供对台“灰区行动(Gray zone Operations)”施压的空间。
马振坤指出,美国过去在台海维持战略模糊,原意为让北京无法确定攻台时会不会面临美国出兵捍卫台湾,借此产生一种吓阻效果。不过解放军长期与美军互动后,也抓到了破口,也就是采取“灰区行动”,慢慢地压迫台湾。
他认为,美国无法对这样的军事施压提出有效反制,因此近年通过恢复与北京的军事沟通来避免情势升级。但若是特朗普重新执政,中美关系再度恶化,军事沟通必定是中美之间首先中断的联系机制。
因此,马振坤强调,最终不管是谁当选下届美国总统,台湾都必须注意解放军在不以军事行动犯台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台采取极限军事施压的举动。
他研判,这种极限施压很可能是像10月进行的“联合利剑2024B”,演练封锁台湾周边海域一样,对台湾本岛、外岛,甚至是周边海域,进行小型、短暂、局部有限惩罚性的举动,毕竟美国没有办法有效阻挡这种“切香肠式”对台进逼。
政大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寇健文也提到,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已是“对抗为主、合作为辅”,所以只能管控风险。当中美都认为处于变动、不安全的状态,采取的方法就会以斗争、对抗为主,进而强调科技自主、扩大军备、建立内需、扩大外交影响力。
因此,他认为,不管哈里斯或特朗普当选,北京的政策方向和对台的“两手策略”都不会改变,但会以“硬的一手”为主,因为北京近年已成功掌握对台议题的主导权,并在不发生战争的状态下去改变台海现状,这导致台湾的战略自主空间被压缩。
不过,寇健文指出,赖清德政府在做的同样是在不引起战争的情况下改变现状,只是方法上更缓和、更渐进、更柔性;例如不断表达“两岸、两国互不隶属”的概念,同时为了不刺激北京以强烈手段回应,用字遣词时会拿捏,不会随便超越所谓的“红线”,在模糊渐进的空间里,继续推动自身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