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寻求“数字永生” 安抚丧亲之痛

时间:2023-12-15 08: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家庭寻求“数字永生” 安抚丧亲之痛

(台州法新电)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在失去亲人后,正转向人工智能(AI)技术来寻求慰藉。他们利用这项技术创建逼真的数字人物场景,以此来缓解至爱逝去的悲伤。

据法新社报道,来自中国浙江的吴姓夫妇在失去唯一的儿子后,正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复活”他。

他们的孩子在英国就读期间不幸因中风去世,年仅22岁。吴先生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收集儿子的照片、视频和录音,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复制孩子的面孔和声音,他的目标是在虚拟现实中创建一个行为举止与儿子相似的逼真复制品。

吴先生在11月7日观看一段借助AI技术制作的视频,屏幕上显现出他已故儿子的面容和声音。他说可以通过数据训练,让虚拟世界的孩子认出他,“一旦现实与元宇宙同步,我就能重新拥有我的儿子。”(法新社)

在中国,类似技术已经蓬勃发展。一些公司宣称利用逝者短短30秒的视听材料就创建了数千个“数字人”。这些技术为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安慰。

据人工智能工作室“超级大脑”创始人张泽伟(音)介绍,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泛的情感需求,这一市场具有巨大潜力。

张泽伟说,他们的服务费用在一万至两万元人民币(1865至3730新元)之间,可以在20天内创建基本的虚拟形象。这些服务不仅限于已故者,还包括无法陪伴子女的父母和失恋人士,客户甚至可以与数字化版本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

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司马华鹏表示,这项技术将”带来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他将其比作肖像画和摄影,帮助人们以革命性的方式纪念死者。

这种技术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心理和伦理影响的讨论。英国巴斯大学死亡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莫尔斯指出了关于这些虚拟人如何忠实地反映死者人格的问题。例如,虚拟人的行为不符合所代表人物,那该如何是好?

有关死者无法授权使用其个人数据的争议也引发广泛讨论。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萨拉丁说,虽然模仿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或不需特别许可,但使用其模仿形象来进行其他活动则可能需要授权。

张泽伟则认为,新技术总是具有双面性,只要技术能够帮助有需求的人,就是正当的。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