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现象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关系,也影响了新生代的家庭与婚恋观念,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更关注自我价值。
中国年轻一代婚育观念正发生改变。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自2015年的6.1%上升至2020年的近10%,显示中国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不断降低。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星期六(2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育龄女性中,2021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时下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2021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仅为1.54个和1.48个。
此外,中国女性现有子女数,由2019年的1.63下降至2022年的1.19,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
女性的婚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21年进行的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中国女性中,只有不到70%的人认为“有孩子的人生才完整”。调查指出,家庭观念变化带来的延迟婚育、不婚不育,成为中国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率不断下降,当前人口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先前预期。中国国家统计局上月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减少了85万,是60年以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随着时代发展与观念改变,女性意识不断崛起,年轻一代的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当比率的经济独立女性摒弃传统观念,主动选择不婚不育。在她们看来,结婚与生育并非人生必经之路,婚姻和生育是对女性的某种剥削,无法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周小普分析,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现象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关系,也影响了新生代的家庭与婚恋观念,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更关注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家庭育儿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与现实考虑,包括生育、养育和教育的高成本,也越来越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
社会仍有明显性别歧视
她也指出,中国社会目前仍有大量明显的性别歧视,比如在招聘工人、招聘干部、入学、提拔干部等方面都对女性有很多歧视现象。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人生发展中有更多困难,也引发了女性的逃避和反抗心理。
谈及民众婚育观念的培育,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在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指出,在中国生育保障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婚育观念的引导,生育水平的提升将异常艰难。
作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生育率的下降,既涉及到民众价值观变化、晚婚晚育趋势等因素,也与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关联。
王培安建议,要多措并举做好新时代家庭建设,包括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托育产业;落实年休假制度,逐步调整缩短工作时间,推行弹性工作制,给家庭生活和休闲旅游更多支持等。
学者:须先解决育儿难题
周小普受访时也指出,提升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首先应反思一系列现有政策,解决现实中育儿过程的一系列难题,包括减轻养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等。此外,充分保障女性就业权益,推动就业性别平等,也是缓解生育意愿低迷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