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2日广州已启用19个方舱医院,累计出舱1.1万余人。
这批出舱人员还有传染性吗,会复阳吗,会有后遗症吗?围绕市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南方+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
出舱人员基本不具备传染性
南方+:出舱人员还有传染性吗?
崇雨田:新冠感染者的传染性大小,可以根据核酸检测Ct值的高低来判断。
新冠病毒的核酸分子量很小,需要经过将其不断地复制,才能达到仪器可以检测到的量;所谓Ct值,其完整名称为Cycle Threshold Value,中文翻译为循环数阈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核酸的复制次数。Ct值越低,代表病毒的核酸经历更少的复制次数就能被仪器检测到,说明病毒浓度越高,传染性也就越大;反之,Ct值越高,则表示病毒浓度越低,传染性越小。
依照目前规定,出舱人员需在方舱内隔离满7天、没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并完成两次间隔24小时以上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或Ct值大于35,才会被安排出舱。大量的证据表明,这样的康复者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
南方+:出舱人员会复阳吗?
崇雨田:要谈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复阳。
新版诊疗方案以Ct值大于等于35作为出院、出舱的要求之一,但在社区核酸筛查时,为了避免漏掉社会面上的新冠感染者,会将Ct值标准提高到40。这就带来一个特殊的区间,即Ct值大于等于35而小于40的人,尤其是出院、出舱的康复者,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在社区筛查中被检出阳性,这就是很多市民群众所理解的“复阳”。
实际上,这样的人群基本不具备传染性。为了减少社区核酸筛查的误报,广州的相关规定要求出院、出舱人员在居家健康检测的第4天、第7天接受上门“单采单检”,且在3个月内不参与社区核酸筛查。
南方+:有没有出院后Ct值又再小于35的复阳病例?
崇雨田:有,而且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实际上复阳人员大多是“核酸阳性”而非“病毒阳性”,其体内残留的是一些病毒核酸片段;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携带活病毒的感染者才能构成潜在的传播风险。
这个话题在医学界得到很多关注。7月26日,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唐小平/李锋团队和广州国家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广东疾控中心李艳/柯昌文团队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团队共同完成,并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感染者复阳后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对于社区来说是安全的。
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试图从25份复阳人员的上呼吸道样本中培养出活的新冠病毒,但均告失败。其中,病毒载量最高的一份样本Ct值达25,但依旧没有发现活病毒。
在真实世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有23例复阳人员曾在社区和259人发生了密切接触,但从未引发任何一起社区传播事件。
同一毒株短期内不会二次感染
南方+:复阳对康复者本身的健康会有影响吗?
崇雨田:上述研究还评估了复阳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发现这些复阳人员虽然体内残留有病毒RNA,但康复趋势良好。在其中289例复阳人员中,只有16例出现了轻微的咳嗽、喉咙不适、疲倦等症状,这表明了病毒核酸复阳并未造成临床症状的加重,复阳人员无需再住院接受治疗。
南方+:康复者会二次感染吗?
崇雨田:康复者对病毒有抵抗力,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病毒株而言,不会二次感染。
但必须注意到,一方面,新冠康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会在被感染数个月后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新冠病毒也在不停变异之中,不同病毒株之间可能存在免疫逃逸,即一种病毒株的抗体不一定能对另一种病毒株生效。因此,康复者仍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南方+:为什么在方舱内还要戴口罩?在方舱内会交叉感染吗?
崇雨田:目前,方舱内收治的都是核酸检测阳性的感染者,病毒株也大致相同。如刚才所说,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病毒株而言,感染者不会发生二次感染,所以在方舱内并不会发生交叉感染。
但是,由于方舱内人员密度较高,为防止其他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感染者们在方舱内也应该注意定时更换医用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南方+:新冠肺炎有后遗症吗?
崇雨田: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不一定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当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康复者的观察时间还不够长。因此,新冠肺炎是不是有后遗症、有什么样的后遗症,在科学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仍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证实。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