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年内兑美元贬值超过12%,并创出2008年以来新低。曾经长期任职外汇管理部门的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人民币目前的波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并且如果汇率过度波动影响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中国央行有足够的实力干预外汇市场。
据彭博社报道,曾经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的管涛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外汇市场总体上平稳有序,银行结售汇顺差依然较多,市场主体没有出现抢购和囤积外汇的恐慌。此外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也没有产生大的冲击,不像欧元区和日本面临本币贬值叠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面对二十年来最强势的美元,日本等国相继采取了口头及入市干预外汇市场。中国今年对汇市波动的应对则相对克制,尽管采取了中间价调节等一系列间接手段稳定预期,但央行迄今尚未明显入市干预。就外汇储备和政策工具而言,中国不缺少干预汇市的能力,而目前采取温和手段的原因可能同管涛“汇率波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判断一致。
周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7.2081元创2008年1月来新低,盘初在岸人民币触及2007年12月来盘中新低。
管涛说,将来如果有需要,中国也不排除会用外储干预。“如果有投机者做的比较过分,中国央行肯定比日本央行更有实力干预外汇市场,”管涛说,因全球人民币外汇成交量小于日元,且中国贸易大顺差、而日本为逆差,加上中国外汇储备无论用传统还是最新指标看都比较充裕,规模远高于日本。
管涛说:“至于什么情况下央行会直接出手,投机者自己去想吧,因为央行没有必要向投机者亮出所有的底牌。”
管涛称,迄今为止,人民币汇率波动既没有影响金融稳定,也没有影响物价稳定,故没有对货币政策形成束缚。“只有人民币汇率灵活,才能降低对行政干预的依赖,才能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尽管同样面临汇率贬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但中国的通胀水平维持低位。根据统计局的数据,9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继续维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与欧美今年8%以上的高通胀对比鲜明。同时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稳步下行,9月回落至0.9%。通胀压力温和为中国在海外央行紧缩之际相对独立地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今年中美利差扩大和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外流,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的数据,今年境外机构已经连续8个月减持中国债券,累计流出金额超过6000亿元;A股市场近期也多次出现外资抛售。
管涛对此分析说,考虑到中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这种规模的跨境资金流动影响有限。此外,中国股市债市体量大,能够较好吸收这种冲击;作为贸易顺差国,中国有正的外汇现金流,也能够应对这些资本流出。
随着海外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对外需的抑制作用显现,全球逐步放开疫情管控也缓解了供应链的紧张,中国之前两年亮眼的出口也出现降温迹象,9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回落至5.7%,至4月来新低。这引发对中国或有意令本币贬值以刺激出口的猜测。对此管涛认为,这不是,也不该是政府的政策目标。
本币贬值通常利空有外汇支出和负债的市场主体,利好有外汇收入和资产的市场主体。不过,管涛说,无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是政府刻意追求的政策目标,而是汇率波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保持汇率灵活性,减轻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保障货币政策自主空间。”
管涛说:“政府也不应该设定用升贬值达成某个结果的目标,因为这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据他测算,根据A股上市公司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贬值5%,汇兑收益和损失轧差后,A股上市公司净汇兑收益307亿元;去年人民币升值1%,A股上市公司加总轧差净汇兑损失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