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冬奥能否让“冷运动”在中国“热起来”

时间:2022-02-06 07:2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特稿:冬奥能否让“冷运动”在中国“热起来”

北京冬奥会前晚开幕,中国希望通过举办这项全球体育盛会,普及冰雪运动,带动3亿人上冰上雪。然而,这股被冬奥托起来的冰雪运动热,能持续吗?

农历新年前夕,上海滑雪发烧友严晶晶与全家人带着行囊,前往内蒙古岱海开启滑雪之旅,这已是一家人连续第五年在滑雪场过年。

受气候条件限制,中国的冰雪运动,特别是雪上项目,一向北强南弱。但最近几年,每到雪季,越来越多人像反向的候鸟般奔赴北方的滑雪场打卡。

为申办2022年冬奥会,中国做出推动冰雪运动的承诺,提出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在中国决策层看来,这个目标的分量,甚至超过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绩。

上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央视网发布的一段会见视频中,习近平说:“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冬季奥运会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实际上是对体育强国有一个提高。”

据官方上月发布的数据,中国已超额完成申奥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截至去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亿4600万人。

严晶晶一家人就是近几年上雪的滑雪爱好者。每年元旦前后和农历新年,全家人都到各地的滑雪场过节,今年才五岁的小儿子也不落下。

疫情之前,全家人去过日本的北海道、苗场;疫情暴发后就转到国内滑雪场,足迹遍布张家口、松花湖、北大湖等地。

严晶晶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北京冬奥会这股东风下,“国内滑雪设施有肉眼可见的提升”。

自中国2015年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滑雪场、滑冰场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冒出来,连四季如夏的海南也出现室内冰场和“旱雪”滑雪场。

据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初,中国已有654个标准滑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分别比2015年增加317%和41%。

在此次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崇礼,就建有七个大型滑雪场,是很多北京滑雪爱好者的“后花园”。

这些滑雪场共有169条雪道、总长超过160公里,其中包括获国际滑雪联合会认证的雪道,当地直接或间接从事冰雪产业和旅游服务的约有3万人。

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至2016年雪季,崇礼接待滑雪游客48万人次,这个数字在四年里翻一番;在2018年至2019年雪季首次突破百万。

冷门运动更广为人知

花样滑冰、冰球,甚至冰壶等冷门的冰上运动,在中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成为被更多人熟知的体育运动。

19岁的姚云博初中时由轮滑球转为冰球,并在2017年参加职业化训练,曾在中国冰球运动学院参训近四年。他受访时说,刚开始打冰球时,他带着护具、球杆去冰场训练,经常有人好奇询问球杆派什么用场。

起初他还耐心解释,但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冰球完全没有概念。“后来我就懒得解释,直接告诉他们是打高尔夫用的。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会直接问我,是不是打冰球的。”

据北京冰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隺披露,该协会目前注册的冰球运动员达到4000人,保守估计,北京长期参与冰球运动的人数在8000人以上。

定期参与者增多

从体验到爱好,再转向定期训练的人也在增多。一些城市还组建青少年冰雪运动队,推广相关运动。

两年前,上海静安区成立青少年滑雪队,严晶晶把当时仅七岁的大儿子送进队里。如今,这个青少年滑雪队已有约100名队员,许多是10岁上下的孩子。

这些小队员平时在上海接受陆地训练,到了五一、十一长假前往哈尔滨、成都等地的大型室内滑雪场训练,到了雪季则飞往北方集训。滑雪队也邀请瑞士、加拿大等传统冰雪强国的国家队教练,培训队里的教练和队员。

虽然这类系统性训练在中国还不普及,但在严晶晶看来,初级爱好者想要尝试冰雪运动,入门已不是问题。

她说:“冰雪热这几年也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传播,大家都在‘晒’滑雪,很多人都想去体验。随着谷爱凌、苏翊鸣这批新生代冰雪运动员热起来,冰雪运动相信会越来越受欢迎。”

冰雪运动热能否恒温?

冰雪运动正以“中国速度”发展着,但中国与冰雪运动强国仍有很长的距离。

中国在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直到上一届平昌冬奥会,只获得过13枚金牌,且大多数都是冰上项目,只有在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由韩晓鹏实现雪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此次冬奥会上,归化选手谷爱凌被寄予在雪上项目夺金的厚望。

而在中国冬奥代表团中,有外国血统的运动员并不只有谷爱凌一人。据了解,首次站在冬奥赛场上的中国男子冰球队,25名球员中有15名归化运动员;女冰23人大名单中,也有12名入籍选手。

与夏季运动相比,中国冰雪运动在社会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链成熟度上也有巨大短板。

虽然近年来中国上冰上雪的人迅猛增长,冰雪运动设施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但是比较14亿人口基数,这些设施并不算多。截至2019年底,中国各地的体育场面积为29.17亿平方米,冰雪运动场地面积仅为0.61亿平方米。

中国冰场数量仅加拿大十分一

根据国际冰球联合会网站数据,中国目前有9506名注册的冰球运动员,而人口不足4000万的加拿大有超过60万名注册冰球运动员;在冰场设施上,加拿大的室内和室外冰场总数超过7800个,接近中国的10倍。

冬奥会带动的冰雪热能否持续,会不会因为冬奥会结束而褪去?

对此,谢贵平认为,中国这几年在冰雪运动的硬件上大量投放,也逐步解决场地设施维护保养、教练资格标准等软件问题,并且开始培训相关人才,例如冰上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专业磨刀师等。他说:“一场冬奥会,创造了很多可能性,包括冰雪文化和冰雪产业的发展,这些不会因为冬奥翻篇而结束……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会是一阵风,但我们认为,现在中国确实在发展这些运动上有了更好的条件,也有良好的势头。”

不过,一些观点则不那么乐观。北京一名研究体育发展的学者受访时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靠办冬奥会给冰雪运动带来如此大的推动。”

但他不讳言,与北美和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尚未形成参与冰雪运动的气候,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票友”,冰雪产业长远上需要“有持续的、稳定的、有时间、有情怀、有支付意愿、有支付能力的人去支撑”。由于未获所属院校批准,这名学者不愿具名。

七成参与者属休闲玩家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3亿多人中,超过70%属于娱乐休闲玩家。

上述学者以滑雪为例指出,滑雪度假胜地投资规模大、融资渠道窄、人力和能耗的经营成本高,但绝大多数走进雪场者,仍以一次性滑雪或戏雪为主,并未形成足够数量有稳定、持续消费能力的客户群,即便像崇礼等较成熟的滑雪度假地,雪场仍面临亏损的压力。

他认为:“过去七年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惊人,但很难持续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之前举办冬奥会的国家也是这个趋势,日本很多雪场都在长野冬奥会后关闭。”

人才培养机制存短板

此外,中国冰雪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存在短板,教育体制对体育运动普遍重视不足,给冰雪运动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打上问号。

目前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投资孩子参与滑雪、冰球、花样滑冰等运动,背后不乏功利驱使,希望这些爱好和履历能成为孩子报考海外大学的敲门砖。

而中国教育体系缺乏对体育特长的普遍认可,也给冰雪运动后备力量的培养构成挑战。

来自黑龙江的段睿麒(17岁)从四岁多开始接触冰球,接受职业冰球训练多年。据他了解,打冰球的青少年在东北地区并不少,但绝大多数人上初中后就面临十字路口:一条路是放弃学业走体育专长道路,另一条路是放弃冰球。

由于不想在黄金年龄放弃冰球,段睿麒在高中时选择出国。目前身在加拿大的他受访时说:“来加拿大,最大的原因就是想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继续打冰球。”

前述学者也指出,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校园还不成气候,体育也不是学校决策者的优先考虑事项。他说,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学校的运动队、体育馆和体育明星是大学最重要的标识,招牌效应甚至超过诺贝尔奖得主、总统和企业家,相比之下,“体育在国内的大学还只是陪衬,最多只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消费力社会支撑运动产业

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升温,离不开官方造势和政策引导,也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的支撑。

相较于夏季运动,冰雪项目对场地、装备等要求更高,参与门槛和开销也更高。滑雪、冰球、花样滑冰等运动的高消费属性,以往把很多家庭排除在外。

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宁两年前在一场论坛上指出,一名青少年参与冰球、花样滑冰的年花费大约在1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万多新元)至20万元,能负担孩子长期打冰球和参与花滑的家庭,年收入需要达到80万元以上。

姚云博最开始打冰球时,一身普通的装备如冰刀、头盔、护胸、护肘、护膝、防摔裤等,需要6000多元。进入职业化训练后,装备开销节节攀升,短短三年多就花了10万元,这还不算每年约20万元的训练费。

他说:“球杆是最消耗的,一根差不多的约1700元到2400元左右,但可能一个半月就打折了……打冰球的孩子,大部分家里条件确实比较优渥。”

雪上运动同样不便宜,聊到全家人的滑雪开销,严晶晶不假思索地说:“太贵了!”虽然尽量节省消费,她一家四口每年两次滑雪度假,开销就要数万元。“老大每年的训练费约10多万元,有些家长还再请私教加训,一年训练开销要近20万元。”

这还不算购置滑雪服、头盔、雪鞋、雪板、雪杖等装备,严晶晶说:“每一件都是几千元,一套装备下来要上万元。”

产业规模料2025年达1万亿元

高力国际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为1177亿元,到2020年底增长到6000亿元。报告预计,2025年开始,中国冰雪产业将步入成熟期,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万亿元。

冰雪产业犹如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冬奥带动冰雪热后,一些国际冰雪品牌相继进驻中国。

德国知名滑雪服品牌Bogner去年12月在北京王府井开设首家精品店,雄心勃勃计划未来五年内,在中国开设80家门店。瑞典知名滑雪品牌Peak Performance去年9月则开设天猫旗舰店,在线上登陆中国市场。

加拿大冰球装备品牌Bauer大约在五六年前,由个体经销商带入中国,并在去年1月到中国设立子公司,这也是Bauer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首家子公司。

目前,冰球在中国的推广仍以北方城市为主,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Bauer在中国的顾客,约50%来自北京,它的大中华区总经理谢贵平(Jeffrey Seah)受访时说:“中国提出让3亿人上冰上雪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市场潜力。”

(记者是《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