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鼓励生育,是政府领导人每年在国庆群众大会和财政预算案都会触及的重要课题。在去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黄循财总理透露会制定新措施帮助多子女的家庭。在星期二(2月18日)发表的新财年预算声明中,黄总理宣布有关细节。从当天起,生下第三胎或更多新加坡籍孩子的家长,每个孩子可获最多1万6000元的额外补助金,这包括起步津贴、多子女家庭保健储蓄补助金和多子女家庭多SG生活助手补助券。
在少生和不生的大势下,对于多子女家庭,政府确实应该给予更大的扶持和支助。新措施反映政府体恤父母养儿育女的辛劳,并通过实际措施,减轻这些家庭的生活负担,既是物质上的帮助,也是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此前,黄总理在去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已宣布,从今年4月1日起,父亲将享有由政府承担薪资的四周强制性陪产假;同日起,父母将享有额外六周由政府承担薪资的强制性共用产假,从明年(2026年)4月1日起,父母可共用的有薪产假将增加到10周。此外,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中心将有更多名额,收费也有所调低。这些新措施相信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当初简单的婴儿花红,到今天的各种配套措施,政府鼓励生育的措施逐步在细致化。单纯的金钱奖励确实是不足够的,鼓励生育必须更加周全地考虑到生儿育女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住房、育婴、托儿、学前教育、生活开支以至工作与生活平衡等等,相关的措施必须逐步到位。
虽然政府已经推行多项措施,但奖励配套还是有逐渐完善和改进的空间。因此,2月5日,马西岭—油池集选区议员苏慧敏和蔡厝港集选区议员周凯年在国会提出“支持新加坡人组织家庭”动议时,就引起22名朝野议员的热烈讨论,并提出诸多改进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围绕在住房、辅助生育、育儿假期、灵活工作安排等方面,值得官方参考。
负责人口政策的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在回应时透露,考虑到政府接下来对学前教育和育儿假调整的投资,预计到了2026财政年,投入于结婚与生育措施的资助将近70亿元,比2020财政年的40多亿元高出许多,这还不包括学校和高等教育津贴和住屋津贴。政府正确地指出,须尊重生儿育女属于个人决定。强化对多子女家庭的帮助,反映官方思路的改进,从容易引发年轻夫妇反弹情绪的“催生”,到认可与协助愿意多生育的家长。
政府在鼓励生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似乎难以扭转生育率下滑的颓势。新加坡居民整体生育率2023年首次降至1以下,达0.97的历史新低。根据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历年的调查数据,超过三分之一的夫妇希望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然而,这个期待与现实有距离。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0岁至49岁结过婚或已婚居民妇女中,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的比率从2014年约24%降至2024年约17.9%;生育一个或没有孩子的比率,则从2014年约32.7%增至2024年约40.2%。
由此可见,鼓励生育的努力前路维艰,仍须不断探讨和尝试新的方法和点子。尤其是那些涉及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因素,如要求雇主给予雇员更灵活的工作安排,减轻工作压力,改善职场文化的内卷等,更需要社会整体的配合,非单靠政府就可以济事。
与此同时,在生育率无法达到替代水平的情况下,新加坡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引进外来移民和劳动力以填补人力短缺的必要性。否则,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民防部队日前宣布,由于目前担任救护人员和紧急医疗人员的本地人手已经不足,将从3月起开始从亚细安国家招聘外籍员工。很多行业其实都面对同样的劳动力供应短缺问题,除非新加坡整体人口生育率能够回升,否则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