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海:医疗突破让脑癌不再等同死刑

时间:2024-08-26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随着我们逐步揭开脑癌的复杂面貌,每一项发现都可为患者及家人带来希望。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近年来取得的进展显示,我们有望让患上脑癌不再等同于被判死刑。

过去几十年来,脑癌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脑胶质瘤(glioblastoma, GBM)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长期以来,尽管我们一直竭尽全力尝试治疗这类肿瘤,但都徒劳无功。胶质母细胞瘤是最致命的一种肿瘤,即使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法,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5个月。但如今,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一线希望的曙光。

治疗脑癌的难度在于大脑的复杂性。大脑微妙的特性,使得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而不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近乎于零。此外,血脑屏障虽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但也阻碍许多药物和免疫细胞进入受影响区域。就因为有这些挑战,所以尽管我们在治疗其他癌症取得长足进展,但是脑癌的存活率在过去50年一直无法提升。

由于罹患这类恶性肿瘤的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此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新加坡,很可能面临这种疾病所带来的日益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近期的研究预测,在未来20年,亚洲的脑癌发病率将大幅上升,导致死亡率显著提高。

突破性发现开拓新路

科学界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正照亮未来治疗方向的新道路。2009年,我的研究发现,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简称IDH)1和2基因突变,是某些脑肿瘤发病的关键因素。现在,这些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导致低级别胶质瘤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低级别胶质瘤大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这一发现引发全球各地展开大量研究和合作,最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在近期批准了沃拉西地尼(vorasidenib)药物的使用,这是20多年来治疗低级别胶质瘤的第一种新疗法。沃拉西地尼这种口服药物的功能,在于阻断变异的IDH1和2基因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减缓肿瘤的生长。这有助推迟患者对放疗和化疗等毒性更强的治疗的需求,不仅延长患者的生命,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几个关键领域取得进展。他们正在确认用于早期检测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正在开发胶质母细胞瘤亚型的新诊断工具,以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存活率。科学家也还在尝试揭开肿瘤生长微环境的奥秘,试图找出肿瘤存活的关键代谢和免疫途径。

在新加坡,研究人员也为这一项全球努力做出重大贡献。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旗下一个由朱兴奋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干细胞基因疗法,有望用于抗击侵袭性脑肿瘤。这种创新方法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能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长期抑制肿瘤生长。这种疗法的人体临床试验将于2025年展开,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不断推进脑癌研究

治疗脑癌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开发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疗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IMCB)一组由安德烈亚·帕维斯博士(Dr Andrea Pavesi)领导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突破性的微流体设备,可以模拟血脑屏障和人类脑肿瘤。这项创新让研究人员能够快速筛选新的化疗药物,并评估它们穿越屏障的能力,是开发更有效治疗方法的关键步骤。

除此以外,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的神经表型组学实验室,还专注于三个关键领域:确认用于早期检测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创造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以及深入了解肿瘤生长的微环境。这些研究有别于传统的癌症内在信号机制研究,旨在增强人体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天然免疫反应。

为确保研究突破能快速又高效地转化为可行而且有效的临床应用,实验室正与多个领先机构合作,其中包括国立脑神经医学院、国立大学医学组织和亚洲神经肿瘤学会。

我们也在研究探讨个性化医疗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这有可能彻底改变脑癌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每位患者肿瘤的独特特征,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策略。这些策略比过去一刀切的方法更有效,副作用也更少。

从死刑到可治愈的疾病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我们的工作愈加紧迫。通过手术完全根除脑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恐怕无法在手术室内找到治疗脑癌,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不过我们能寄望于实验室。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使我们更接近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将脑癌从一个预后很差的疾病,转化为可管控而且有可能治愈的疾病。

随着我们逐步揭开脑癌的复杂面貌,每一项发现都可为患者及家人带来希望。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近年来取得的进展显示,我们有望让患上脑癌不再等同于被判死刑。

新加坡拥有充满活力的临床研究生态系统、尖端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资金,在引领亚洲抗击胶质母细胞瘤的战役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受这种严重疾病影响的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希望。

作者是神经肿瘤研究实验室主任

林慧慧译

“科学星语”栏目由《联合早报》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每月推出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