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用新思维强化双语政策

时间:2024-08-20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用新思维强化双语政策

黄循财总理就职后的第一场群众大会演说,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华语演说里特别就华社所关心的双语政策,做出明确保证:“要保留亚洲人的精神面貌和传统价值观”。所以有理由相信,强化母语仍是基本国策。虽然实行数十年的双语政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但是各种迹象表明,新加坡的双语优势正在削弱,母语水准每况愈下。长此以往,新加坡作为亚洲社会的特质必然流失,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和谐基础难有所本。就如黄循财所言,须改变的不仅是政策,更关乎国人的心态。

黄循财在华语演说承诺:“我们不但有‘精英’,我们还有‘精华’”,教育部会调整政策,让华文好的学生,在升上中一的时候,也能选修高级华文。有意愿和能力选修高级马来文和高级淡米尔文的学生也同样受益。同时出现调整的教育政策,还包括更贴近因材施教精神的小学高才教育计划的改革,让所有学校有更大自主权,在各科培养能力强和兴趣高的学生。这应当也适用于母语科。换言之,今后对学生潜力的认定,不再根据总体成绩,而会更精准地按照学生在每一科的表现,以免遗漏人才。

遵循“让华文好的学生修读高华”的思路,鼓励更多本地学子修读大学的中文系,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将能提高本地华文水准,实现培养“精华”的目标。一些华文能力强且有浓厚兴趣的学子,因为总体成绩不达标而被排拒在中文系门外,非但造成遗珠之憾,减少本地“精华”人数,恐怕也让中文系出现“温布顿效应”,过度培育外地人才,为人作嫁。若能从高才教育计划的改革开始,从小学一路到大学,为“精华”的养成铺平道路,肯定对扭转本地母语劣势起到积极效果。

提高母语水准不仅是校园内的事,广大的社会环境同样必须有利于母语的学习运用。华巫印三大母语具有宪法保障地位,黄循财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更依照传统,以国语马来语首先发言。职是之故,社会必须身体力行,在各类官方告示、指示牌、路牌、招牌、公共场合广播,使用四种官方语言,让年轻人潜移默化意识到母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里沐浴在母语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真切感受新加坡作为亚洲社会的现实。如此,方足以突出黄循财所形容的新加坡“亚洲人的精神面貌和传统价值观”。

诚如黄循财用海南咖喱饭为喻,强调构建多元和包容社会的重要性,母语的活力,是保证本地社会维持亚洲、多元和包容特性的绝对必要条件。此外,从国家生存发展的需求而言,遏止母语水准下降来维系新加坡多语多文化竞争优势,也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拐点时刻。新加坡不但要借助中国发展的东风,区域大国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都正相继崛起。新加坡的三大母语,恰好对应这三大重要市场。如果仅凭英语,国人在这些市场与当地人打交道的优势必然削弱。双语政策确保新加坡至今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鹤立鸡群,但如果下一代普遍单语化,国家在东南亚中成为文化孤岛,全面来看明显弊大于利。

除了政策的调整,心态的改变恐怕更为关键。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教育政策减少测试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却导致家长投入新一轮的补习“军备竞赛”,结果适得其反。同理,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必须要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同与配合。一些家长固守英文至上的错误观念,在家里不愿意使用母语,让学校的努力事倍功半。父母是孩子语言使用的第一导师,本届奥运奖牌得主墨士廉正是鲜活的例子。这不只攸关孩子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亲子间亲情的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也离不开母语的滋润。

黄循财正确地指出,新加坡的“再启动”不能仅靠政策,更必须替换态度与思维,以更具冒险精神和开放的方式,实现新新加坡梦。从舆论初步的反应看,黄循财要让本地文化代代相传,政府要继续支持华社,关注华社发展的诚恳表态,得到普遍的肯定。以此审视双语政策的革新,以及期待母语从校园走入社会,无疑让人感到乐观。各族家长务必把握契机,配合政府新思维,采纳新心态,为本地母语的传承和勃兴,吹起一股新东风。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