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惠:本地鲜能成功吗?

时间:2024-07-14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林心惠:本地鲜能成功吗?

前阵子去香港,与家人到著名旅游景点海洋公园玩了半天。那里就像新加坡动物园、SEA海洋馆和环球影城的结合,既有海陆动物可观赏,还有过山车等刺激的游戏设施。不过当天最令人惊喜的,是海豚表演融入了一段“食本地鲜”宣传环节。

几位主持人一唱一和,带动现场观众举双手比代表“Eat Local”的“L”手势,还列举选择当地渔农产品的好处:食材新鲜、支持当地渔农业、为减碳作出贡献。这个海洋公园“食本地鲜”运动也在官网上,刊登当地渔场农场,以及售卖当地食材的餐厅名单,供公众查询。

香港去年底发布《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制定发展现代化高密度养殖模式、设立试点都市农场、吸引年轻人加入等目标,与新加坡的“30·30”农业生产力愿景(2030年前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颇为相似。

有了疫情期间供应链受影响的经历,粮食安全保障成为新加坡更为重视的课题。然而,市场表现却没有因为这份高度重视而出现高速增长,多个渔农业者在过去几年里陆续倒闭,其中包括规模较大、一度被视为业内“模范生”的业者;要达成“30·30”的目标,恐怕难度不小。

本地渔农业发展一路磕磕绊绊,有经营不善的,也有受疫情后通货膨胀等不可控因素影响的。本地农产品价格较高,不受消费者青睐也是原因之一,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消费者对价格就变得更敏感了。

本地农产品没有价格优势,但胜在不必从国外进口,食材更新鲜,碳足迹也较低,符合年轻国人重视质量、支持环保以及为孩子提供新鲜安全食品的追求。要虏获这个消费群体的心,或许可以考虑像海洋公园那般,在年轻人与年轻家庭聚集的旅游景点推广,又或是参考国外一些超市和海鲜市场,来个现捞现煮、现做现吃的模式,将本地农产品的“鲜”发挥到极致。

几年前在墨尔本生活时注意到,当地企业的地域精神非常浓烈,菜市场强调售卖的是维多利亚州蔬果,奶酪专卖店主打当地农场出产的各种口味,有的餐厅也以只用维多利亚州农产品为噱头,为食客带来“从农场到餐桌”的用餐体验。这种消费者与业者的正反馈,展现一种地域自豪感,也渐渐影响我的消费趋向。

我们或许与澳大利亚仍有一定的距离,但过去几年大力推广,还是能看到不少人支持本地农产品。例如住家附近的巴刹蔬菜摊,老板曾很自豪地说,某菜园只供应给大型连锁超市,她是唯一能拿到货的巴刹摊位。这番话难以核实,但从她热情介绍各种蔬菜来看,最起码那份对本地农产品的热情不假。此外,不久前在某一家咖啡厅也注意到,菜单下方特别注明只使用本地产的鸡蛋。这是很好的开始。

政府已表示,可能会在不久后检讨“30·30愿景”,新加坡接下来将如何发展本地渔农业,值得期待。消费者也要以行动支持,才能保证本地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是早报校园副主编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