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据报将在星期一(7月15日)就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提案投下弃权票,从而推动欧盟与中国继续就此磋商。分析认为,欧盟对华加征关税的大势难以逆转,但具体税率还有谈判空间。
路透社星期五(7月12日)引述匿名知情人士说法称,德国在关税案第一阶段投票中选择弃权,是因为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仍在继续,双方谈判也还在进行。
欧盟已从7月5日起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征收最高37.6%的临时反补贴关税,最长期限为四个月。在此期间,除非中欧双方达成替代解决方案,或是关税提案遭到多数欧盟成员国反对,否则最终关税将于11月生效,为期五年。
欧盟成员国的第一次投票以书面和保密方式进行,不具约束力。德国总理朔尔茨星期五受询时拒绝确认德国的投票选择,并预计欧盟将与中国就电动汽车达成协议,且该协议有利于欧洲汽车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和汽车大国,德国正处于纠结之中。“它一方面不愿公然反对欧盟的决定,以免破坏欧盟成员国团结一致的形象;另一方面,它也不希望与中国发生贸易冲突,否则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在华德国车企会首当其冲受影响。”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宝马、大众和奔驰等多家德国车企都明确反对欧盟关税决定,指其负面影响远超正面收益,且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公平和自由氛围。
其他欧盟成员国中,与中国走得较近的匈牙利反对加征关税,另一主要经济体法国则是关税案的坚定支持者。根据欧盟规定,27个成员国中需要至少15个国家,且总人口占欧盟65%的反对票,才能阻止加征关税决定。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6月22日访华时强调,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并非惩罚性关税,也对关税谈判持开放态度。当天晚上,中国和欧盟宣布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启动磋商。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星期四(7月11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谈及双边磋商时强调,事实和规则是磋商的两大支柱。这里的“事实”是指双方认可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单方认定的所谓“事实”。
何咏前说,希望欧盟正视“三个事实”,即中国电动汽车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于补贴的事实,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有利于共同发展的事实,以及欧盟业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事实,“真正作出基于事实和规则、合理且客观的决定。”
余虹认为,当前地缘政治局势下欧盟对华态度趋于强硬,预计加征关税不可避免,但具体税率还有谈判空间。
“未来几个月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量,例如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并孤立欧洲,可能会促使欧盟重新考虑对华贸易政策。德国为促进中欧谈判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就看中欧双方能否谈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