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这个数字,过去一周引起了不少讨论。有网民上传梗图,图里一名孩子问妈妈,知不知道3.5是什么。妈妈以为3.5是孩子在学校考试的绩点(GPA),但原来,孩子说的3.5,是新元兑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
令吉兑新元创新低,再次引发了钱币兑换商店前的“换币潮”,不少兑换商甚至卖到马币断货。从今年初的1新元兑3.21令吉,到现在约3.5的水平徘徊,令吉今年的跌幅,在亚洲货币中仅次于日元。
有几个主要因素导致令吉下挫。市场普遍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局会进一步加息,高利率环境还会维持一些时日;加上马来西亚国家银行自今年7月起暂停加息,意味着令吉资产对美元投资者的吸引力减少,令吉也相应地趋软。本月突然爆发的以哈冲突更加大市场规避风险的心理,把投资转向被视为安全港的美元资产。
另一方面,马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间接影响马国出口表现。截至今年9月,马国出口已连续七个月下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影响了令吉的表现。
在新加坡消费者看来,令吉贬值是好消息,因为又有理由过长堤大肆“血拼”。但每次新元兑令吉汇率创新高,或突破一些数字关口,势必也会引起新马两地网民的一番议论,甚至攀比。有些民众调侃在新加坡工作的马国同胞,又托兑换率的福“加薪”了;有些预言汇率日后还会创新高;一些柔佛民众担心物价被新加坡消费者推高;也有新加坡人发愁,担心马国公民愿意接受较低薪金,而削弱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影响工作机会……
看似区区几个数字上的波动,就已经牵动新马两地民众的敏感神经。从他们的表述也可见,货币坚挺或疲软的背后,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
不过在心理上,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当新元兑令吉汇率上升,总会有民众感叹令吉的表现不佳。新加坡、马国和文莱在1967年开始发行各自的货币时,币值相等。不过1973年马国终止与新、文的货币等值互换协定,尔后因为经济发展道路不同,币值也不再等值。新元和令吉在币值上的差距,未尝不是直接反映了以新元计算收入,和以令吉计算收入这两个群体情绪上的落差。
汇率,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能力消长都客观存在,而在主观范畴里的,是看待这3.5倍消费能力的心态。笔者比较在意的,是仗着手持的货币更坚挺,便以轻蔑或高人一等的姿态,去议论另一国国情的做法。这不但凸显自己缺乏格局,也无助于维系具建设意义的友好合作氛围。
分析师指出,马国决策者接下来得权衡一番,要接受伴随调高利率而来的经济不利因素,或是冒宏观经济和货币出现不稳定的风险。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复苏,以及市场看好美联储降息,令吉明年第一季度就能收复一些失地。
无论是选择让令吉继续走软,或是调整利率以跟上区域其他货币步伐,都考验决策者的能力。这也说明让货币在动荡的全球环境中保持韧性,同时不损害到老百姓的利益,任务艰巨。但除了这些政策工具,同样重要的是在绿色和数码经济等新兴领域,与其他国家共同拓展机遇,创造价值。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