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兴:世界工厂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3-10-14 11: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作者:叶家兴

中国大陆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从早期吸引台商、港商制造业入驻,到1990年代“全球化”开展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再到加入WTO后坐稳全球制造业龙头的宝座,发展成就斐然。然而,当经济体量跃升为全球第二,而加工、代工模式也慢慢向高端研发的经济增长路径前进时,世界第一的霸主美国终于坐不住了。美国决定调整长期以来与大陆的交往(engagement)改为围堵(containment)战略,先由小规模的科技战打头阵,在2018年更发起了大规模的贸易关税战。

从全球外包到“友岸外包”,美国调整的地缘政治脚步,迫使政治进入董事会议程,知名大厂被迫只好调整全球供应链。但5年很快过去了,据前周《华尔街日报》专文《中国工厂正在迁移,目的地并非印度或墨西哥》所引述全球宏观数据提供商CEIC的资料,尽管西方对中国以外其他制造基地的兴趣大增,但中国内陆地区15省市的出口金额与增长速度都高于印度、墨西哥和越南3个潜在的世界工厂挑战者。

自2018年初以来,中国内陆省市出口金额增加达到令人惊讶的94%,超越了同期印度的出口增长41%,墨西哥的出口增长43%,以及越南的出口增长56%。如果说增长率可能因基期高低而被扭曲,那么我们可以比较截至今年8月的1年绝对金额:中国内陆省市出口总额达到6300亿美元,也一样远高于同期印度(4250亿美元)、墨西哥(5900亿美元)和越南(3460亿美元)的出口额。

报道引述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汉森(Gordon Hanson)教授的研究表示,“中国的产能实在太大了,世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全球制造业的主要参与者。”汉森在不久前发表的论文中,也曾探讨过更多制造业向中国内陆转移的可能性。

因此,虽然在地缘政治、供应链重组、外需不振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大陆整体的出口连续多月负成长。不过,主要的出口下滑冲击集中在沿海省份,包括南部的广州和深圳、东部的宁波和上海、东北部的青岛和天津等制造业中心。影响所及,部分沿海城市的经济无可避免出现逆风。但此消彼长,可能也有助于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社会发展平衡。

诚然,中国沿海省份仍是全球制造业的重镇,在截至8月的1年中,商品出口总额达2兆7000亿美元。但受美国围堵战略影响,今年前8月的中美贸易总额已萎缩了8.7%,因而美国已落后于东协(亚细安)与欧盟,退居为大陆的第3大贸易伙伴。贸易版图重整,历史长河蜿蜒改道。过去沿海是海权时代的出口第一线,但在陆权崛起,中欧班列、中吉乌铁路、中老铁路等逐步跃居国际贸易运输的关键时,内陆省市反而成了出口的第一线。

此外,内陆地区的出口增加,并不完全来自沿海生产存量的转移,而也有新的生产增量。包括对俄罗斯、中亚、中东、东南亚多国的机电、汽车出口大增,都在重塑中国大陆的外贸大循环;并且,在一带一路的长期发展战略下,交流领域不会局限于货品贸易。我们在香港的大学里看到愈来愈多的优秀中亚、东南亚,甚至中东和俄罗斯的年轻学生,象征未来更多的文化与文明交流还将在下一代的青年新秀延续。

在中国大陆这边,世界工厂变了,但也可说是没变,因为其实是趋于更区域平衡的方向调整了。至于美国呢?“友岸外包”重造的供应链能否缓解国内持久不散的高通膨压力?联邦补贴的半导体与电动车产业真能打造“美国制造”的辉煌吗?强拉的三星与台积电设厂能否成功在地化永续经营?在毒品与枪枝氾滥,贫富悬殊恶化,种族冲突与党派对立日益严重,社会治理不善的今日美国,围堵中国真有可能成功重回二战后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吗?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