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政治,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愤怒的群众。民众愤怒的理由很多——不满税率调高、生活费增加、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体制不公平、其他人从政策中获益比自己多……要较真起来,生活中能让人不满的事还真不缺。
政治甚至让人觉得黑暗、龌龊。国外的电视剧,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滥权、官商勾结、政治丑闻、打着正义旗号进行政治清算的情节,让民众见多不怪。看到不符合正义的现象,只要事不关己,也只能无奈地说:“政治就是这样。”仿佛政治必定只能朝消极方面发展。
由此可能衍生出两种现象:一、民众对政治冷感;二、民众对体制不信任,情绪开始走向偏执,默认体制必定对自己不利,但凡生活中不顺遂的都是体制所致。如果有让自己受惠的地方,也是“应该的”或“做得不够好”。
越是在这样的情况,情绪越是轻易就能煽动,一切辩论也随之沦为非黑即白的口水战。尤其在选举时期,不同阵营的情绪更高亢和激动。这些时候各方更不愿承认错误,一味拥护自己的阵营。激烈的选战之后,往往留下的是分歧更深的社会。
这能否归咎于制度?一人一票的模式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却是大家最能接受的社会组织和推选制度。能归咎于执政者没有与民建立信任,或是在野党煽动对体制的反感吗?在一些国家,执政者表现不达标,失去民心,反对党也具备组织政府的能力,双方必定产生拉锯。更何况,无论是哪一方,争取选票本就是从政者的目的,哪怕有时还得不惜代价,用尽对自己有利的方式。
因此,政治如果引起民众的冷感、反感,症结不在于制度的设计,或是由谁主政,而更有可能在于参与到政治进程的每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自己的情绪被左右。这包括参选者、从政者,也包括民众。经验老道的政治人物清楚这点,所以面对质问能不动声色、沉着应对。负责任的民众也会听取各方论述,听其言、观其行,而不单凭一时的好恶,用选票去“惩罚”任何一方。
竞争的结果对自己影响越大,情绪就越容易受牵制。不只是政治竞选,许多其他活动也有同样的心理因素。以体育竞技来说,这也是重要赛事中,运动员更容易因对自己不利的裁决而毛躁的原因。但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不会让自己受这些外在因素影响,因为他们知道,比赛中越是意气用事,越无法冷静思考,最后有可能因此而失了全盘。
再回过头来看政治竞争。有些人或许认为,愤怒就是政治的本色,一定要愤怒才能捍卫自己的政治观点。其实不然。不让情绪被煽动,不代表输了阵势。每个人都还是可以坚持和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无须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
人类社会会有对政治改观的一天吗?没人说得准。我们改变不了的是,政治有它存在的作用,而且它的作用必然涉及权力的支配,这是人性的延伸。但我想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来决定,政治在人类社会是否只能是消极的存在,或是能进一步提升到更庄重的格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提倡开明、互敬互重的辩论风气。要达到这点,或许能从克制人本能的消极情绪,发挥更多正能量做起。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