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时电子报
作者:沈迺训
继在G7峰会上对中国针对性批评的发表联合声明,几乎由G7原班人马组成的北约,在日前峰会联合公报中又一次对中国采取针对性极强的指涉声明,两者差别不过是将经济、人权议题扩大至渲染中国军武威胁的严重性,配合美国进行舆论围堵中国的动机则是别无二致,让美国得以顺利透过在两会上的政治操作取得国际舆论的优势。
对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数个盟国出席北约峰会,以及美国参议员声称北约势必扩张到亚洲的说法,或许可以成功制造北约在亚洲的虚拟影响力,但回到现实层面上,俄乌战争酣战至今,北约仅能提供“代理人战争”的角色大量供给乌克兰次级军品,让乌克兰最大程度消耗俄罗斯的战力,却在面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上始终不敢轻言许诺。原因无他,将俄罗斯逼至绝境无疑会使全欧洲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胁迫。北约东扩尚会面临如此压力,同理,当北约东扩到太平洋时难道不会激起史上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对抗?
不可讳言,当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美国与中国邻国都不会袖手旁观,并且不排除联手抵制的可能,这是地缘政治安全困境的必然,尤其在一段期间内双方可能产生激烈的安全竞争,反而导致战争发生的自我预言实现。
但如因此就假设北约将顺利东扩亚太仍嫌乐观。首先是美国,要在亚洲制衡中国崛起,美国最好的作法当然是做幕后操纵,让扈从邻国与中国进行对抗,让邻国替代自己遏制中国,事实上美国也正在执行。然而此策略终有局限,原因出在于中国与邻国的绝对国力差距过于悬殊,邻国根本无法有效压制中国,美国最后仍须自己出面才有抗衡条件。
如美国仍强行要北约亚太化,目前美国的经济条件根本无法执行。美国能长期维持主导北约乃因大部分营运责任都由美国负担,冷战结束近30年美国还在负担欧洲盟国的防卫,包括人力与经费。但现在的美国经济条件显然已不允许再养第二个北约。
次则,美国在北约的成功经验不必然能适用亚太地区。冷战中欧洲诸国愿意联军抗俄最主要的原因是彼此与苏联国土紧密相连,当时美苏争霸重点仍在欧洲,双方在此部署庞大军队与核武,欧陆心脏地带成为军事对峙的前线。有了核武的水晶球预视效应存在,以及可预期的开战就是大规模焦土战的损失规避心理下,双方反而投鼠忌器不愿轻启战端。这反而让北约的成立创造出和平效果。
然而亚洲地缘环境不同冷战欧陆,亚洲主要国家彼此距离遥远,甚至多与中国领土不相连接,反而导致亚洲地区多个战争热点而不集中的不良影响。原因出在于东亚地区没有形成联军集结双方对峙的地理条件,而是形成各自国家一对一的局部热点冲突,因为冲突的代价损失不若欧陆的大规模作战,且也不太可能为了局部领土利益动用核武,因此热点升高为战争的可能性反而较高。尤其打仗代价越小,仗越可能打起来。东亚地区不平衡多极的地缘特征,注定比冷战欧陆的两极体系更易引发战端。
上述问题北约的欧洲会员国自当视为警讯,一旦“集体自卫权”因为亚洲战争热点的特征遭到滥用的可能,更会加深原会员国不愿无端增加防卫义务的抗拒心理。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太区域没有这样的使命,北约要兵临太平洋恐怕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无法有效引起北约内部的共鸣。
在亚洲创造北约这种具有进攻性的军事组织,本身不仅无法发挥北约在冷战时代带来的和平效果,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中国因为无法判别北约邀请邻国加入的真实意图,加上北约针对性批评中国多时制造出的敌意情绪无法化解,恐怕在邻国想要加入北约之前就会极力阻挡,一如乌克兰的悲剧故事将再度发生。“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北约应思考如何避免成为亚洲爆发战争的导火线角色才是。
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