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铭:耶伦访华对舒缓关系作用有限

时间:2023-07-12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结束对华访问,就如各界之前不抱大期待那样,这次访问并没有带来任何令人惊喜的成果。耶伦也许争取到双边持续保持沟通的渠道,但她恐怕无法改变中国政府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态势,甚至在脱钩问题上,也未必取得与中方达成增信释疑的成效。

耶伦回国前在北京召开的记者会上,重申自上个月国会听证会以来一再强调的立场,就是美国无意与中国脱钩,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脱钩对两国都是灾难,也会让世界不稳定。她还说,访华期间与中国高级官员进行了10多个小时的“直接、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会谈,相信有助于稳定双边关系。双边面对的挑战虽然无法在一夜之间解决,但这次访问“将有助于与中国新经济团队建立一个有弹性且富有成效的沟通渠道”。

与新班子会晤并建立联系

毋庸置疑,在记者会上以“低垂的果实”来作为高度评价这次访问的基础,是耶伦为访问勉强添加积极意义的必然选择。她选在潘功胜受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的宣布后,随即公布访华行程表,显然是要趁大陆政府完成金融监管人事部署到访,以便能与新班子各级官员会晤并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即使无法解决双方关系紧张的挑战,也起码让她在日后发生牵涉到金融领域的分歧或挑战须要磋商时,能更顺畅地与中方这些官员对接上。

只不过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大方向,以及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政府一贯的反射式应对来看,双方相互猜疑对方真正意图的氛围,并没有因她和较早前国务卿布林肯的访问而消失。这可从双方在耶伦访问之际和前后,继续在舆论和某些领域不断互相过招,窥见一斑。

在耶伦访问前,美国通过《华尔街日报》放风声说,拜登政府很快会宣布限制中国公司使用美国云端服务,避免中方以此途径获取使用美方先进人工智能晶片运算能力。荷兰迫于美方压力,上月底宣布9月起限制光刻机出口中国。中国政府也不甘示弱,宣布8月起对先进晶片制造矿物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随后中国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还放话,出口管制重要原材料只是开始,中国反制的工具还很多。美国商务部则很快回应,美国“坚决”反对中国宣布对镓和锗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态度比反应谨慎的盟友日本与欧盟还要强硬。在这样一来一往过招的环境下,双方要达到增信释疑,谈何容易。

事实上,耶伦反对脱钩的论述,是承继自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4月27日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演讲中,关于拜登政府对华策略的阐述。沙利文当时相信是首次向外阐明,拜登政府内部已取得对华应“去风险”而非脱钩的共识,对华贸易“去风险化”,并不意味着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采取《晶片法案》和《降低通货膨胀法案》等新战略工业政策,旨在重振美国中产阶级和美国民主,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并确立对中国的持久技术领先优势。

在中国政府看来,美国“去风险”而非脱钩的论述,就是变相脱钩的说辞,是美国违背自由贸易原则,采取保护主义的做法。这样的疑虑是否随着耶伦访华而缓解,还有待时间观察,毕竟中方并没对耶伦反对脱钩的立场表态,大概率是继续对美方持“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

但必须指出的是,各种近期发布的数据都显示,无论美方多次强调对华贸易“去风险”而非脱钩,实际情况是双边的经贸关系已经没以往那么紧密。中国去年就失去作为美国第一贸易伙伴国的地位,落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沦为第三。

两法案成功吸引资金转去美国

美国管理顾问公司科尔尼的年度回流指数(reshoring index)报告预估,中国制造到今年底,将是10多年来首次占美国从亚洲低成本进口商品的一半以下,而越南、印度、台湾和马来西亚则会在美国人消费的亚洲产品中,占据更大份额。尽管原因一般认为不能单单归咎于美方的政策,也包括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三年严厉的疫情防控等中国自身因素,但中美两国在新疆、南中国海、台湾和人权等问题争锋相对所带来的地缘关系紧张,都难免冲击到双边在经贸领域的关系。

此外,自美国国会去年8月相继通过《晶片法案》和《降低通货膨胀法案》后,拜登政府所提供的数百亿美元半导体行业和绿色技术新项目补贴和税收抵免承诺,截至4月份已经吸引到国内外企业在美国总值2040亿美元(约2750亿新元)的设厂投资承诺,有三分之一是外国投资者,其中不乏来自日、韩和台这三个中国主要投资来源地。换句话说,这两项以排除在华作新投资为附加条款的法案,正成功吸引资金转去美国,导致投资中国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

考虑到双边的经贸关系现状,很难想象中美关系接下来会如耶伦在记者会上所说的那样乐观,紧张局面有望缓解。能与中国经贸官员坐下来会谈是一回事,能不能达成互信释疑解决争端,则是另一回事,预料双方未来还会在各项课题上继续激烈交锋。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