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伴”事件不应沦为偏见与歧视的狂欢(3)

时间:2019-07-18 09:1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四、如何看待种族和性别偏见。

在本次事件中除了建设性关切,最能挑动人们神经的当属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黑人留学生” “女学生”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女伴” “洋垃圾”成为很多人理解本次事件的关键词。网络上关于黑人留学生和女大学生的偏见、歧视和侮辱言论逐步扩大到黑人,与黑人或外国人恋爱结婚的中国女性,甚至扩大到所有山东大学女生,最后演变成进入校园恶搞或是骚扰女生。显然,批评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但部分网络舆论演变成对特定种族和女性的偏见、歧视和仇恨,显然与正义和理性无关。

其一,种族偏见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来华外国人里面确有素质低劣或是违法乱纪者,但如果就此将所有来华留学生视为潜在的“洋垃圾”,则是货真价实的种族偏见。偏见本质上就是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将某一个群体中的个别现象视为整个群体的一般特征,进而对整个群体形成不客观的评判,就如同因为男人里面有骗子,就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就是偏见。其实,偏见者用来攻击某个群体的负面特征在所有群体中都可以找到。偏见常常表现为对族群的负面评价,但有时也表现为对某个族群的过度好评,比如一些人认为黑人低等、白人优等,男人能力强女性能力差。偏见常常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认知,我们总是担心一个中国人在外面的不文明行为丢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脸,但在当今国际社会,避免种族偏见是基本常识,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谁也代表不了谁,大可不必担心个别人的行为祸及我们,因为绝大多数文明人不会这样思考问题。

其二,性别偏见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本次事件中,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与外国人交往的女的贱”。对女性的这种偏见常常被包装成恨铁不成钢的关切,实则是男权思维下的双重标准,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沉稳,女生有可能遇到外国男骗子,男人遇到有魅力的外国女骗子又有多少能坐怀不乱?此外,为什么中国男性与外国女性交往常常受到社会的包容甚至羡慕,而中国女性与外国男性交往则遭受到舆论的戏谑?尤其是中国女性与黑人交往时,种族偏见与性别偏见的叠加,这些女性简直被很多人视为罪恶。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成年女性有权利根据自己意愿独立选择交往对象,只要不违法均应得到尊重,显然,中国女性与外国男性正常交往与丢人或“贱”无关,就如同中国男性与外国女性交往也不代表扬中国威一样。

其三,歧视是偏见的外化且为法律所禁止。种族或性别偏见主要是内心的想法与态度,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主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但当偏见表现为外部的行为或公开的言论,进而影响到他人的权利与人格尊严,则属于法律上禁止的歧视行为。本次事件中,在网络上公然对黑人留学生和女性进行侮辱、言语攻击、行为骚扰,则属于法律禁止的歧视行为。

其四,偏见歧视与文明和法治格格不入。现代文明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是权利平等与反对歧视,人不应该因肤色、种族、民族、血缘、性别、信仰、出生地而遭受歧视,所有人的人格尊严与平等权利都应被尊重。这是因为,偏见与歧视盛行的社会中没有人可以幸免。更多的时候,歧视伤害不了别人,最后受害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社会中盛行的地域歧视现象即为例证,近年来网络地域歧视言行多次导致公共事件和司法诉讼。事实上,禁止歧视早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1966年《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此后还建立起了禁止煽动仇恨、歧视的法制体系。

(注:作者是独立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1)
5%
赞一下
(19)
9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