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中国的复兴无人可以阻挡

时间:2019-06-16 09: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我愿就当前国内国际共同关心的几个经济金融问题交流看法,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美国升级贸易摩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5月10日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随后又对华为公司及相关企业发布禁令,同时宣称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反补贴调查。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我们一如既往地相信,贸易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损人不利己且危害全世界。
 
从中国来看,美国固然可以把关税加到极限,但是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非常有限。第一,绝大多数输美产品都非常适合内销,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时期,快速扩展的庞大市场会消化其中很大一部分,而不会对现有消费品产生“挤出效应”。第二,市场多元化取得很大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见到成效,美国之外的市场欢迎更多中国产品。第三,相当一部分还会出口到美国,有的是因为找不到替代品,有的是因为利润丰厚因而美国进口商愿意分摊成本。第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转移到海外,这会加快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第五,中国金融市场2018年已受到过度影响,目前的韧性显著增强,进一步的冲击不会太大。
 
从美国来看,其自身将受到几乎相同力度的打击。对中国的出口将萎缩,会损害许多美国企业的利益,一部分高科技公司的收入将明显下降。长期依靠进口中国产品进行加工、组合、运输、分销而创造增加值的众多美国国内企业,将受到严重挤压,其中一部分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美国消费者将支付很高成本,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和蓝领工人实际损失的福利更多。同时,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任何国家都更依赖华尔街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而贸易战势必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和低迷。
 
从逻辑上看,美国加征关税的目标是要减少美中贸易逆差,但是由于中国反制,它的直接结果很不确定,加上其他因素影响,最终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第一,美国将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明确禁止美国企业出售产品和技术,等于是自己直接增加逆差。第二,发动贸易战震惊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快速走贬,美国政府很快又担心关税的作用被抵消。第三,大幅加征关税会推高物价水平,从而使美国经济有可能丧失低通胀优势。第四,遏制住中国对美出口,由此产生的空缺必然由其他经济体弥补,逆差总额并不能减少。
 
从历史来看,美国与其他后发国家的贸易争端已有40多年历史。最初是德国、日本,随后是亚洲“四小龙”。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目前,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以及若干拉美国家,增长势头良好,正在加速推动改变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格局,中国对美出口可能逐步减少,但是美国逆差的格局很难改变。
 
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取极大好处
 
单从统计数据看,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金额和占比都很大,似乎吃了亏。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美国实际上获得了多方面的极大好处。形象点说,美国从中美经贸往来中得到的好处,相当于从一头牛身上剥下了好几张皮。
 
一是美国的进口商及跨国公司拿到贸易差额中的绝大部分增加值。美中贸易逆差中将近6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相当部分是美资企业,销售这些商品最终形成美国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中美贸易不平衡中61%来自加工贸易,在实际价值分配中,中国得到的份额并不高。此外,美资企业全球海外销售总额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二是美国消费者通过中美贸易获得巨大的“消费者剩余”。据估计,美国市场的零售商品中四分之一左右从中国进口,如沃尔玛售卖的产品中26%直接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源源不断输入美国,降低了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提升了其福利水平。三是美国输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中国发挥价格支撑的领域。例如,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及民用飞机、芯片等,如果没有中国的大量采购,其价格绝不会是今天的水平。美方统计,对华服务贸易每年都有400多亿美元的顺差。四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高消费、低通胀”奇迹。即便在实施量化宽松的10年里,美国也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超过欧洲、美国、日本总和的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成熟时期,空前地增加了全球消费品供给。五是美国获得巨额廉价资本回流。中国贸易顺差积累的资本,以购买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撑着美国的消费和投资。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7.3万亿美元的国际金融资产,其中一半以上以美元形态存在。中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使得美国市场资金成本极低,为其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六是美国长期占用着中国巨额储蓄资源。中国人民勤劳节俭,即使在月薪十几美元或几十美元的时候,也会省出一点钱来储蓄。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很高水平,而美国存在较大的投资——储蓄缺口。美国对中国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意味着美国占用同等规模的中国净储蓄。
 
由于中国回流美国的资金主要以购买证券和其他资产为主,而且美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占比很高,所以存款创造效应较低。过去十几年里美国的广义货币和现金都增长缓慢,这与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形成极鲜明的对照。这足以解释美国的一个新秘密:印制和发行美元的费用也节省了许多。国际金融学里著名的“特里芬难题”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化解方式。
 
指责“中国偷窃美国技术”是强权逻辑
 
中国40年前开始引进外资,设立“三资企业”,境外投资者从中国获取了巨大利益。现在外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高达数万亿美元,利润高达数千亿美元。这一切都建立在企业互利互惠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合同是中国政府强制外商签订的。严格履行契约一直为欧美所倡导,也日益得到中国企业和居民的由衷认同。现在美方突然指责中国的法律和经济实践是“逼迫外方转移技术”“强制获取外方知识产权”,甚至直接使用“偷窃”这样的字眼,这不仅不符合基本事实,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任何一个后发国家都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发展经济学才有“追踪模仿阶段”这一概念。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十多个世纪科学技术领先于全世界,我们的无形资产给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过无与伦比的贡献。“四大发明”直接促成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兴起,没有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就没有现代工业化经济,无论是弗朗西斯•培根还是卡尔•马克思,对此都作出过极高评价。现在看来,我们的祖先是有缺憾的,他们发明了太多的东西,唯独没有发明“知识产权”。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欧美工业化时期,各国相互之间的技术模仿和抄袭十分普遍,一些企业曾经不择手段地获取他人技术,这是特定历史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个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但是,每个国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索取得新突破,为技术进步作出新贡献。而且,我们认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是靠偷窃取得的,包括美国,都是靠本国人民辛勤劳动努力奋斗得来的。
 
以技术换市场或以市场换技术,本来是西方国家发明的。基于公平原则的技术交易,是各方认可的基本市场经济活动。多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标榜自由贸易、公平交换,声称要向发展中国家主动转移知识和技术,帮助第三世界摆脱贫穷和落后,实现经济独立。如果能达成这一目标,当然有利于世界发展。现在看来,美国根本就没有兑现承诺的意愿。
 
发达国家一直在依靠技术转移获得巨大收益。通过专利、特许经营等方式,发达国家的许多科学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中获取了高额利润。除此之外,很多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中得到检验,这些国家的工程管理人员对改进和完善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美国借知识产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中国的指责完全没有依据。在当今世界,中国是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2019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赞扬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典范。仅仅在几年前,美国的政府、机构和政要都公开肯定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巨大进步。这一切难道一夜间就改变了吗?
 
历史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靠制裁和封锁不仅不能阻止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反而会激发其自主研发的决心,加快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受到各方封锁和禁运,在“一穷二白”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制造出“两弹一星”,使中国逐步跻身于世界科技大国行列。
赞一下
(28)
45.2%
赞一下
(34)
54.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