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两种责任和中国“治”与“乱”(2)

时间:2018-12-18 07:5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另一方面,如果太分权了,地方就会坐大,就会强化官僚和地方官员的地方利益观念,失去大局意识,结果也会产生很糟糕的结局,即地方主义的崛起,破坏国家的整合,甚至导致国家的解体。

这里讨论的种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局面,其实离人们并不很远。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在1980年代,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集权和分权的困境,即“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仅表现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也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包括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等关系上。

但经过1990年代以中央集权为目标的改革(例如分税制),1980年代过分分权的状态得以改变,也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因此之后人们似乎不那么频繁讨论这个恶性循环了。不过,这并不是说这些现象已经消失了。事实上,这个恶性循环仍然存在,只是变了形态,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十八大前后所发生的就显然是这种循环的表现。十八大之前的很多年里,因为过于分权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导致了不小的政治危机。在顶层,因为党内民主机制的不健全或者制度化程度过低,党内分权导致了政治学里面所说的“寡头政治”的崛起,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党内的“团团伙伙”。

周永康、令计划和军队的徐才厚、郭伯雄等可以说是典型的政治寡头主义。

寡头主义的崛起损害党的整体利益,威胁到执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地方则表现为地方主义。地方之间的互相竞争不可避免,竞争促成地方官员能够有效利用地方的比较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革来发展地方。不过,在大部分时间里,地方竞争只是政策之间的竞争。

但十八大之前的地方竞争则大大超越了简单的政策领域,而涉及到“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重庆所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形。再者,因为过于分权,党内责任成为大问题,即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集体领导变成无人领导、集体负责变成无人负责。

这样,党内各方面就出现失控状态,尤其在腐败方面,十八大之后反腐败运动中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落马”是有其背景的。

正因为十八大之前过于分权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十八大以来就出现集权趋势。无疑,集权并非领导人的个人选择,而具有必然性。不管谁当政,只要具有国家整体利益和执政党整体利益观念,都会通过集权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否能够集权又是另一件事情。

历史上,分权出现了大问题,但中央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再集权的例子比比皆是。

赞一下
(65)
76.5%
赞一下
(20)
23.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