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冰:21世纪的人类命运取决于中美究竟是重复20世纪的霸权争斗,还是走出这一宿命,携手应对新挑战。
近期发生的一波三折的悲喜剧向人们强烈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即便美中两个大国之间目前尚未陷入全面对抗和冲突,这种全面对抗和冲突也日益迫近。
这令人想到了一个名词:修昔底德陷阱。
恰好,就在今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近来纪念和反思一战的文章和书籍也陆续出版了不少。
一个世纪以来,在试图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什么会爆发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关注到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20世纪之初的欧洲,流行着一种“战争不可避免”的宿命论观点。
学者们认为,这种宿命论观点促使当时的欧洲领导人普遍持有一种激进的态度,甚至有不少人竭力主张所谓“预防性战争”(即“以战止战”,“以小战阻止大战”),他们领导下的各国为了“终将到来的战争”纷纷做出“未雨绸缪”的准备,而这又直接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加剧了战争的程度。
这一点很容易被现代读者所忽略,所以我觉得特别有必要着重指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教训之一恰恰在于:“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能够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一个近年来大热的名词。
一
历史上是否有人明确提出过“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关于这个问题颇有争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概念现在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大力鼓吹。
艾利森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主任,也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他是当代老资格的国际政治问题研究专家,不仅著作甚丰,还曾担任过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并为历届美国政府提供了数十年的咨询服务。
2015年9月下旬,艾利森在著名的《大西洋月刊》发表题为《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战争吗?》的文章,首次提出了这个注定要触动全世界神经的命题。他认为,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优势受到了挑战,这两个国家可能会掉入一个致命的陷阱中,而这个陷阱最先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定义。
当年稍后一点,首次作为国家元首访问美国的...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引用了这个概念。当时他说,中美必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自那以后,“修昔底德陷阱”便一跃而成为了全球媒体上经久不衰的头条话题。
在那篇论文的基础之上,两年后,艾利森出版专著《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Destined for War: C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cape Thucydides’s Trap?),进一步扩充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使得相关内容更加宏阔、丰满,并且具有纵深感。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版上月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根据艾利森自己的定义,“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崛起国威胁取代现有守成国时,自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第7页)
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世界发生过一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当时希腊世界中最强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通常认为他是西方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载了这场著名战争。
这场战争打了30年,将古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带进了坟墓。战争导致了灿烂辉煌的雅典的覆灭,而斯巴达虽然以胜利而告终,但也在这场血战中被极大地削弱了。可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个分水岭和转折点,自此以后希腊文明便不可逆转地衰落了,至今也没有再恢复元气。
在当时,斯巴达是希腊世界里的既成霸主,而雅典则是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势力。双方领导人其实都不希望发生战争,相反,他们都竭尽所能希望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甚至,当时的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马斯二世与雅典民选领导人伯利克里之间私交也甚好。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止这场毁灭性的战争。
修昔底德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解释道:“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艾利森在2000多年后总结指出,“(认为战争)不明智或不想要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战争仍旧会发生,即使领导人决心避开它们。其他的事件或行动缩小了领导人的选择范围,迫使他们做出冒险发动战争的选择,而不是默许不可接受的替代方案……事件往往要求领导者在高风险和更高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一旦军事机器开启,误解、误判和纠缠可能会将冲突升级到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最初意图的程度。”(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