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组织如何演变成权力官本的温床?

时间:2018-10-11 17: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凌云、李彤:“主席不能被@”等事件反映出学生对权力无意识的崇拜和对官僚模式的盲目模仿。高年级学生的权力从何而来?学生组织如何演变成了权力泛滥、官本位思想传播的温床?

近日,微博上曝光了一张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的内部群聊截图,一位试用干事在群中@学生会主席直呼其为“学长”,并询问7号是否开会,随后马上被两位高年级学生干部严厉批评教育,要求不能直呼主席为学长、更不能直接@主席,试用干事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此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让我们联想到不久前爆出的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在二百多个学生干部岗位中严格区分“正部长级”和“副部长级”,被批评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不光在学生组织内部,还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的“学姐”(新生代班班长)管理条例,学妹不得化妆,不能和学长走在一起,不能勾搭学长,连小吃街都不允许去,违反条例不但会遭到责骂,甚至可能难逃皮肉之苦。

这几则案例的出现并非偶然,本质上它们是大学校园里,高年级学生滥用职权、模仿官僚机构建立等级制度的问题缩影。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在这个重要阶段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和工作模式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主席不能被叫“学长”,体现了称呼上的特权崇拜,“正部长级、副部长级”暗示了等级层次上的森严划分,中飞院“学姐”更是直接衍生出了一系列层级划分的符号和标准。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学会的人际交往模式吗?高年级学生的权力从何而来?学生组织如何演变成了权力泛滥、官本位思想传播的温床?以暴露问题最多的学生会为例,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要先理顺学生会等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学生组织的权力来源,以及它们制度建设的背景和逻辑。

目前中国大陆中的学生会的定位十分尴尬,他们并不通过全体学生的合法选举产生,因此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群体的利益,在学校团委的严格管控之下,也很难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与学校沟通、协调甚至抗衡。学生会又同一般意义上以兴趣为导向聚集的兴趣类社团不同,学生会的等级体系完备森严,更像是打着旗号聚集一群热爱学生工作、喜欢举办活动的同学。

目前的学生会更多像是学校团委组织下的子组织,分担一部分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行政任务,例如迎接新生、举办迎新晚会和各种赛事活动等。这样的角色定位使得学生会在获得学校和团委大量资源的同时,受到了团委的严格控制。

社会对于目前学生会的主要批判是过于官僚化,根据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于官僚科层制的定义,学生会确实属于官僚组织,符合科层制的三个条件:1、有正式的科层等级:从干事到副部长,再从部长到主席团,有一个明确严格的划分;2、有成体系的规章制度:例会制度、选拔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奖惩制度等等;3、有专业训练,成员在其中有一个可看到的职业生涯:进入学生会的最初几次例会一定包括组织培训,在组培的过程中各位部长、主席团成员就会一一亮相,向初入部门的干事展示这个明确清晰的上升路线。

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高校的学生会早已具备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但是官僚体制本身并不是坏事,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了行政效率的提升。例如,学生会长年累月的发展往往会衍生出多个部门,为了保证部门之间的配合运作,便会自然产生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和定期举行的例会制度。

很多同学表示,喜欢在学生会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比其他社团更加制度化,做事情更加清晰明了,不会因为个人原因不了了之。

赞一下
(19)
57.6%
赞一下
(14)
42.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