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谈判策略:威慑、谈判与允诺(2)

时间:2018-10-10 07:4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另外,迫使威胁方转移对象,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外造成错觉,坚持对对方的警告视而不见,表现得无知、固执己见,这样更容易迷惑威胁方,都可使得威胁方可能达不到目的。总之,面对这种威慑,赤裸裸的威胁,不能自乱阵脚,要讲究斗争艺术。

谈判

尽管国际政治旧秩序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量存在,但是通过谈判来解决国家冲突还是主流模式。在冲突战略下,谈判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谈判策略使用的范畴相当广泛,商业谈判、政治谈判、外交谈判都有一些相应的技巧,在实力基础上拥有相当的谈判技巧,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

首先,根据威慑理论,谈判实力未必就能转化为优势。有时候,在谈判中具有绝对实力并不是一件好事,优势也可能是劣势,自由仅仅是让步的自由。遏制对手的能力往往有时候就是限制自己的能力,就像破釜沉舟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谈判对手切断了自己的退路,具有绝对谈判能力的一方也会一无所获。

时下,在中美贸易关系中,貌似美方处处处于主动,具有绝对的谈判能力,对中国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方是否接受这种优势,并有所忌惮。美方谈判优势存在的前提是中方认可并接受这种优势。如果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对美开放,那么美方的绝对优势可能就小得多。

中国坚持“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多元化外交,其实本质上就是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中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贸易逆差筹码的威胁,即使美方不惜全面封锁贸易,中方也是有相当能力应对的。

其次,在冲突战略下,谈判是一个持续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冲突双方开展谈判,只是解决矛盾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谈判的目标并不是急于得到最后结果,而是以谈判加强沟通,更好地了解对手。

谈判也不是一次性的,要避免认为对手“非敌即友”的思维模式,冲突双方固然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寻求共赢的结果也是双方谈判的共同利益。

目前,中美经贸摩擦时不时有扩大化倾向,中美双方在贸易、知识产权、网络等领域的谈判可能是互相交织、纠缠不清的,希望寄托一两次谈判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可能是比较幼稚的。在谈判过程中,切不可急躁冒进。中美双方冲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谈判的目标可能不是达成一个实际目标,与谈判对手沟通才更重要。

如果没有持续深入的交换意见,谈判双方在短期内达成的协议都是不稳固的,甚至出现美方不顾国家信用出尔反尔的情况。

当然,中方表明了不打也不怕打贸易战的态度,中方在中美关系中是有底线思维的。中方应对贸易摩擦具有足够的韧性,所以更不急于去达成事实上损害国家利益的仓促协议。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破坏经贸关系意味着中美关系出现全面风险。美方一直对中国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这违反了事实。

中国改革开40多年,市场化的程度有目共睹,对方开放、市场竞争的环境不断完善。中方可以在经贸谈判中设置更多议题,就市场经济、知识产权、技术交易、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等进行交叉谈判、设置限定性议程都是应对谈判、争取主动的重要手段。中方对谈判的态度是开放的、多元的、但是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

最后,客观理性看待谈判过程中的噪音。在冲突战略中,商业对手总会渲染出某种气氛,达到干扰舆论、改变谈判方向的目的。

在国家谈判过程中,一方谈判人员总是会设法制造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气氛,强调自己的坚定立场,从而激起民愤,为自己在谈判中获得有利地位,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

当然,特朗普作为全球最大的“推特总统”,时不时炫耀他的“政绩”,不过是他想努力证明美国第一的策略如何奏效而已。

这些消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被裹挟进来。特朗普津津乐道的GDP增长数据、就业率、走强的美国股票市场等等,是否真的是他减税带来的,值得商榷。

中国作为全球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前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中国经济的结构和韧性依然很强,对此要有足够的信心。尽管中国经济在管控债务、去杠杆的过程中,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一些问题,但大可不必认为中国经济就完了,这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主动收缩、向更高质量增长的小插曲而已。

此外,在中美关于贸易谈判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包括民众对这场所谓的“国运之战”都予以充分关注,媒体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国际谈判中,谈判对手也经常会希望借助外界的压力或情绪,干扰谈判的进程和效果。在此情况下,民粹主义等思潮值得警惕。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注定会出现噪音,但是一定要有抗干扰能力,保持战略定力,不能自乱阵脚。

赞一下
(61)
77.2%
赞一下
(18)
22.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