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的“精准扶贫”及其未来

时间:2018-01-16 09: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郑永年专栏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高层的重要政策议程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扶贫成就一直是中国的骄傲。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为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然必须,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任何社会都需要寻找有效的手段去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但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手段。

就中国来说,扶贫这个“抓手”极其重要,也经常被视为是中国制度的强项。尽管这么多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每一个新阶段,当出现新贫困情况的时候,就要寻找新的方法。

不过,任何一种特定的扶贫方法,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需要随时加以纠正。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方法也不例外。

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精准扶贫能否实现原来所设想的基本社会正义呢?从这些年的经验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地方这些问题甚为严重,如果不纠正,不仅难以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反而会恶化形势。

精准扶贫过程出现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贫困”的鉴定。有几个因素表明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第一,信息问题,如何收集、鉴定、处理信息。在农村并不存在精确的信息,例如有关资产(房屋)、牲口、土地、家庭成员、健康、教育等等方面的信息即使存在,但鉴定者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第二,基层政府和社会往往脱节,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精确的信息。因为精准扶贫是自上而下,官员最终需要依靠地方“强人”来掌握、鉴定和处理信息。这种情况就非常有利于地方强人。近来,有关部门也引入外来人员对实际贫困进行调查。不过,这里出现的问题更多。

一方面,因为并不存在对这么大规模的扶贫进行科学调查的人才,实际上往往派毫无实际经验的大学生入村调查。另一方面,因为问卷调查的设计者完全脱离中国农村的现实(尤其是农民的理解水平),导致农民无法回答表中的问题,从而变成调查者自行填表。因此,有人戏称,精准扶贫已经演变成为了“精准填表”。

第三,正因为农村存在“强人”(甚至“村霸”)因素,扶贫往往演变成扶“富”,即扶贫的大部分好处流向了地方“强人”(干部、干部家庭成员或者亲戚朋友、村霸等)。在基层,“黑白两道”经常竞争分配来自上面的利益,甚至导致冲突。“扶贫”演变成“扶富”的另一个因素,是对脱离贫困时间上的限制。

赞一下
(8)
88.9%
赞一下
(1)
11.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