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德日大选结果的相似性(3)

时间:2017-10-25 09: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走向正常国家的德国和日本

德国与日本的比较,让我们看到这两个有着相似历史经历的战败国,在重新定义国家认同过程中类似的困惑与迷茫。走向正常国家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论,但如何走、怎么走却没有共识,这个过渡期必将对欧洲和亚洲的未来带来很大影响。

从德国来看,此次选举中,德国政治家首次展示了对于远在东亚的朝鲜问题斡旋的意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二战后,德国认为自己应该在外交安全问题上做一个低姿态的沉默国家,但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国际安全不是他国(特别是美国)的事情,自己有必要从原有的思维框架中解放出来,发挥一定的领导力。

而2015年,伊朗核协定中,德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外的唯一一个签字国,参加斡旋的成功经验也增加了德国的信心和勇气。选民的意识也在变化。德国社会对于民族主义政党回到国家政治生活也开始更加容忍。如果说这是德国告别战后的开始的话,那么德国就是在走向正常国家。

从日本来看,政治家们要求成为正常国家的言论,似乎比实际行动更加明显。小泽一郎在冷战后不久提出这个概念,安倍晋三提出“战后体制的脱离”,从外交上来看都是要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摆脱战后国际政治上“低姿态主义”的思想束缚。与此同时,日本民众的意识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战后初期出现的“绝对和平主义”,即日本非武装不参与国际战略安全事务,安全上外包给美国,专注经济发展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而特朗普执政后表现出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等倾向都在催化日本的“自立心”。 对于日本来说同样,选民真正关心的,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或者“安倍经济学”的成功与否,而是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和不确定的世界,要打破国家认同的阻塞感,回答日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

从国家认同的演变的角度来看,德国和日本无疑都在走向正常国家,而且这个趋势阻止不了,也没有必要去阻止,因为这两个国家如果能够为国际秩序更新做出贡献而国家正常化,应该鼓励和借他们的力,这对于欧洲的重振和亚洲的和解都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德日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德国正常化的地区环境比较好,欧洲国家对于德国的戒心远低于亚洲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除了历史原因,欧洲一体化为德国正常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亚洲一体化在战后发展并不顺利。

德国的经验证明一个经济上好的日本,比较能够坚持开放和自由主义倾向,地区合作带来的外交上的红利和经济上的利益,会增加日本的地区认同,能够对民粹主义主张和排外主张起到抑制作用。从中国来说,如何在自身崛起的大背景下,重新开始认真思考推进新一轮亚洲一体化的周边外交战略,将对东亚的未来有怎样的深远意义。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德国与日本的比较,让我们看到这两个有着相似历史经历的战败国,在重新定义国家认同过程中类似的困惑与迷茫。走向正常国家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论,但如何走、怎么走却没有共识,这个过渡期必将对欧洲和亚洲的未来带来很大影响。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