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是政治极化初现的主因
不少人认为德国政治的变化源于经济,这个判断至少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在施罗德时代进行的改革为德国经济带来了红利,默克尔执政期间经济稳定失业率很低,因此第二党社民党党首在选举中强调经济差距,但是并没有获得支持。德国政治的变化一个外在表现焦点在于难民问题。2015年9月默克尔决定大量接受难民,虽获得国际社会支持,但是国内支持率大降。
然而,去年英国决定脱欧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测性带来的不安感,反过来戏剧性地拯救了默克尔,选民最终选择具有稳定感的默克尔。这个背后蕴含的是德国民众对于德国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欧洲和世界面前,究竟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即国家认同问题的迷茫。
一方面,对于“温开水”式的折中政治不能够满足国家认同重新更新需要的不满,允许了政治极化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稳定,对于欧盟功绩的地区认同,加上默克尔的执政经验和宽容自由主义倾向,抵制住了过度支持民粹主义的诱惑。
日本的情况难道不是如此吗?不少人认为日本大选的焦点是“安倍经济学”或者是否修宪的审判,这没有错,但只看到了表象,因为这些都是日本国民试图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再次探索要做一个什么样国家的国家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方面,东京都知事小池建立的“希望之党”同民进党合流,但坚决拒绝那些不支持安保法案和修宪的偏左民进党成员加入,有些主张比起安倍自民党更右,而民进党左派则没有办法为了生存,打出更左的旗号建立立宪民主党,同样日本政治的极化现象也出现了。
“安倍经济学”虽然褒贬不一,但从企业活动等指标来看对日本经济恢复活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日本的失业率在发达经济体中也是很低的,左翼政党一直试图用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造成了贫富分化严重,有的提出废除增税等等主张,但并没有得到经济界和国民的广泛支持,因此日本政治极化的出现,同样的经济不是主要原因。
之前从形势发展的情况看,已预知安倍自民党在10月22日众议院选举中胜算大,但执政联盟的选票会减少,这同德国的情况也相似。都说日本政治保守化,但却呈现出很大的悖论现象,保守的安倍自民党却积极主张改革,主张开放,主张自由贸易,主张日美同盟而不是完全的自主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