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警察网报道,6月30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休干部,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公安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原巡视员乌国庆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乌国庆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4日6时4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乌国庆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郭声琨、赵克志、孟建柱等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安部有关领导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乌国庆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6月30日上午9时许,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赵克志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乌国庆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乌国庆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乌国庆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中央政法委机关、公安部有关领导同志,公安部部分部级老同志,公安部机关和地方公安机关干部代表,乌国庆同志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别。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乌国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参与侦破了几乎所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特大案件和疑难案件,包括吉林省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张君等人系列持枪杀人抢劫案、河北省石家庄市“3·16”系列爆炸案、辽宁省大连市“5·7”空难案、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陕西省横山县“7·16”爆炸案、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等,被国内外同行赞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在2011年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乌国庆的致敬辞是,“走近你的世界,就像翻开一部共和国的刑侦档案”,“你或许并不与犯罪分子直接搏斗,但你的存在就是对犯罪分子极大的震慑”!
出生在农村,13岁仍不识汉字
1936年12月5日,乌国庆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旗。
乌国庆曾自述,他出生在内蒙古农村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13岁,却连汉字都不认识一个。
“是党组织把我送到承德卫校学习,后来又送我到上海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深造,一步步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司法鉴定科学的研究生。从此,奠定了我从事刑侦工作的业务基础。”这是2011年,乌国庆荣获第四届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终身成就奖后,在一次全国公安机关的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乌国庆当时说,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回馈党恩、回报社会的信念,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在侦查破案的岗位上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个证据。数十年来,他参与了近百起重特大案件的侦办工作,没有一起案件因他的过失导致事实认定错误,没有一起案件因为他的过失导致案件定性错误。
破案不靠“第六感”,靠仔细勘查现场
破获那么多大案、要案,很多人猜测乌国庆有特殊的“第六感”。乌国庆说,破案并没有什么捷径,他在每起案件中研究犯罪特点,总结犯罪规律,才有了所谓的“第六感”。
现任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东盟处处长的仵建民1998年大学毕业来到公安部工作。那时候,乌国庆其实已经退休返聘,和仵建民差不多大的人,都尊敬地称乌国庆为“乌老”。
仵建民经常跟随乌老出现场。他现在仍清楚地记得,虽然当时乌老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每次都去现场,还会亲自去筛筛子寻找证据。
“那时候技术侦查手段不太多,要想破案,必须要从现场一点一滴的发现构建起来,因为爆炸的装置碎屑都在废墟里,筛筛子可以发现细小的证据。”仵建民说,“我刚开始办案的时候,我都怀疑,公安部的专家到了当地,会自己上手筛筛子。”
2005年12月,河南鄢陵县一辆停放在路边准备发车的长途客车发生爆炸,11人死亡。事件发生在市中心,影响很大。并且初步勘验后,一些专家倾向认定为意外事故。乌国庆被公安部指派为刑侦专家参与案件侦破,他组织民警将现场所有残留物都收集起来,用水洗、用筛子筛,仔细辨认了每一个细小物品,经过三天三夜的工作,终于发现一个细小的石英钟零件,并据此找到一批物证,查明了犯罪嫌疑人。
热爱破案,返聘工资几百块钱
乌国庆1997年3月退休,随后就被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返聘,每当有大要案件的时候,都会参与侦破。
“我印象中,那时候返聘的这个费用很低的,只有几百块钱,我现在说出来,可能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仵建民说,乌老肯回来工作,不在意工资,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仵建民回忆,他刚参加工作时,甚至没有觉得乌老已经退休,因为乌老对自己的要求就不像退休人员,“每天早上比我们还早到办公室,坚持研究每一起案件”。
乌国庆还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案例做成课件,共享给全国的刑警。
“乌老PPT都是自己做的,有的年轻人可能都没有他做得好。因为后来眼睛看不见了,把字打得特别特别大。他去现场一定会收集很多照片,都是他自己拍的。不去部里上班以后,他还坚持在家整理以前的一些案件。因为案例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案件,讲起来很生动,很有说服力。”公安部刑侦局刑侦基础工作处调研员程伟说。
“有些人到人间来,是带着使命来的。乌老就是带着侦查破案的使命,打击犯罪的使命,为民众来伸张正义的使命。”仵建民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