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大一学生莫尼(Chapin Mohney,18岁)一直希望到中国学习,但他最近参加学校的海外游学展时得知,今年没有到中国的项目。
莫尼就读的大学在疫情前设有到上海游学的项目,今年改为去伦敦。就读化学工程专业、对中国感兴趣的莫尼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只能明年再看看。”
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疫情开始的2020年至2021年,通过海外项目获取大学学分的美国学生数量下降逾九成,其中赴华的美国学生跌幅逼近97%,从2014年至2018年间的年均1万1000人,降至2020/21学年的仅382人,2021/22学年进一步跌至211人。
在中美关系较稳定的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十万强”计划,定下在2024年前派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目标。中国政府也承诺为赴华美国留学生提供1万份“汉语桥”奖学金。
在中美政府合力推动下,在华美国留学生数量在接下来几年小幅上升,但始终未超过1万5000人,与当时提出的10万人目标相差甚远。
疫情三年阻隔,加上中美在各领域的矛盾加深,两国人文教育交流近几年进入寒冬。
目前正在清华大学修读博士学位的美国学生尼克(30岁)去年11月抵达北京时,他所在的留学生宿舍入住率不到五成。中国解除防疫措施后,尼克的留学生同学增加了不少,但依然很少见到美国学生,即便有也是短期交换项目的学生。
尼克10年前参加大学游学项目,第一次踏足中国,并开始学中文。10年后再次到中国,尼克明显感受到周围师生对美国人态度的变化,一些非美国籍的在华外国人甚至直接问他:“你是美国人,来中国干嘛?”
尼克受访时说:“10年前他们绝对不会这么问。但现在他们认为我不该来、也不想来,大家认为美国人都不喜欢中国。”
美国中文学习趋冷
赴华美国留学生数量减少的同时,美国人对学习中文的兴趣也在降低。居住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邹蕾(化名)告诉《联合早报》,她所在学区的公立学校从2018年起就完全取消了中文课。
曾在美国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当过八年中文老师的邹蕾也发现,从2018年起,线上用户对中文的需求明显减少。她曾经服务的平台在2021前还与一些政府机构有合约,之后就不再续新约。
美国社会多年前曾掀起过学习中文的热潮。在提出“十万强”计划的六年后,奥巴马2015年又推出“百万强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在各行各业培养出一批“中国通”。
不过,美国高校的中文课程报名人数在2013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跌。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本月15日发布的对全美2455家高等教育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间,美国高校中文课程报名人数下降了近26%,从2013年的6万1084人,降至2021年的4万5272人,甚至不及2006年的5万1382人。
曾在美国许多高校开设中文课程的孔子学院,也在美国官方与舆论压力下纷纷关闭。据美国全国学者协会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美已有111所孔子学院关闭或正在关闭,仅剩10所仍在运营。
学者:人文交流遇冷若持续 将影响一代美国人对华了解
对于在华美国留学生数量减少、美国学生学中文兴趣降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受访时分析,这是中美关系这些年恶化的结果,对两国关系的恢复和改善也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
李明江认为,如果这样的状况再持续一些年,会影响整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会使中美之间的误解和偏见长期存在。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受访时说,人文交流减少,甚至出现脱钩的趋势,对中美关系长期来讲“肯定是一个坏消息”。
不过,张家栋认为,美国留学生数量减少与中美关系有一定关系,但核心还是中国的国内政策,尤其是前几年的防疫政策让许多留学生对在华留学心存疑虑。
张家栋说,中国如果能切实拿出一些措施,打消海外学生的疑虑,在华美国留学生数量恢复是“大概率事件”,但恢复到过去的可能性不高。
本月中在旧金山举行的中美元首峰会中,中国官方与美国总统拜登达成共同促进人文交流的共识,提出要加强教育事务合作,减少阻碍人文交流的负面因素,鼓励和支持两国人民多来往、多沟通。
中国官方访美期间也在一场晚宴上宣布,中国未来五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学习。
但李明江认为,未来几年在华美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不太现实”,恢复到特朗普时代之前一半的水平都很难。
他说,虽然现在一些美国学生可能依然对中国有兴趣,但他们会感觉到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跟以往不一样,也很难不被中国过去几年跟西方国家在政治外交领域的纷争矛盾所影响。
李明江指出,美国学生还会考虑就业问题。“如果留学中国、学习中文没有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可能回去寻找其他专业或其他学习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