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京腔新韵
中国最高外交官员王毅星期二启程前往欧洲,此行将访问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罗斯,也会到德国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
除了中欧关系和俄乌战争进入一周年之际的中俄互动,王毅欧洲行的另一看点是:在气球事件后,中美外交高层是否会在慕尼黑实现原本计划在北京进行的面对面会晤。
一只飘移到美国上空的中国气球,2月以来成为中美交锋焦点,不仅搅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行,还引发两国新一轮外交博弈。
2月4日,美国派出战斗机击落这只“侦察气球”,之后一个多星期,美国政府、国会、军方继续围绕气球忙活。
军方打捞起落入海里的气球并展开分析之际,党派分歧严重的美国国会众议院在2月9日全票通过一项谴责中国气球入侵美国领空的决议,要求拜登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外国飞行器试图在美国上空搜集情报。美国商务部隔天也迅速采取行动,把六家生产气球和飞艇设备的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
一时间,北美上空不再宁静。自监测到中国气球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军方高度戒备,上周又击落了另外三个不明飞行物。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物体的来源和具体用途。
中美的口水战也没有停歇,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北京星期一(2月13日)炮轰“美国才是全球最大监控侦察国家”,并指仅去年以来,美国的高空气球未经中国批准,就10多次飞越中国领空。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沃森第一时间否认这个说法。
围绕气球的外交争端闹得沸沸扬扬,到底会如何收场?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拉塞尔(Daniel Russel)在布林肯取消访华行程后就直言,这样做并无战略理由。这名曾在前总统奥巴马任内负责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外交官认为:“比起气球,美国与中国还有更大的事情要处理。”
这确实是大实话。虽然这只气球入侵了美国领空,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还真不至于力压其他中美议题。
从气球1月底进入阿拉斯加上空,美国军方监测到气球但未马上采取行动看,拜登政府起初并不希望事情闹大。但遗憾的是,气球降低高度后变得肉眼可见,美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两党在对华强硬上高度一致的政治氛围,都不允许拜登政府低调处理气球。
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执政者虽然更容易控制和平衡各方力量,但同样也面对国内民意压力;美国两极化的政治环境,更是执政者处理中美关系时逃不过的羁绊。一边是民意压力,另一边是鼓噪的议员与媒体,在气球问题曝光后,中美双方领导层都得展示强硬,继续把戏演下去。但即便双方都清楚需要“演戏”,若没有一定时机与巧妙把握,这出戏又不好收场。
气球事件若持续被炒作,中美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在所难免。北京近期的回应也在趋向强硬,双方你来我往,都没有示弱的余地。
正如拉塞尔所言,中美关系中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例如台湾问题、经贸分歧、科技脱钩,双方也得建立护栏、防止意外冲突,并在气候变化、地区热点问题上展开合作。
站在双方政府的立场,北京和华盛顿其实都有意愿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虽然美国击落气球后,中国国防部拒绝了五角大楼提出的两国防长通话要求,但美国官员2月12日透露,双方已就事件进行了沟通。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北京,都不希望双边关系因为气球彻底闹僵,这是气球事件翻篇的有利条件。
一些乐观者也认为,台面上中美围绕气球事件针锋相对,但不能忘记还有另一股力量会阻止中美关系迈向彻底破局。
就在美国国会议员和舆论严词抨击拜登政府对华软弱,迫使布林肯推迟访华后,《华尔街日报》披露,一些跨国公司高管正打算在疫情三年后重新踏上中国。其中,美国公司苹果的总裁库克,以及辉瑞总裁布尔拉(Albert Bourla)都计划在下月访问中国。
虽然经贸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影响力已在贸易战后削弱,但中美关系确实也不只是外交和政治博弈,双方仍有非常紧密的经贸往来。美国商界、尤其是深耕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不会愿意看到中美关系破裂。这些企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虽不如国会议员或美国舆论般张扬,但也不容小觑。
就在王毅启程前往欧洲前夕,有美国官员放出消息说,布林肯正在考虑借着到德国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与王毅举行面对面会谈。
中美目前都未证实该消息,如果双方最高外交官员能在慕尼黑会面,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至少能把气球的事情摊开来讲,即便不能彻底翻篇,至少也能让气球事件和中美之间的火药味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