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期待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

时间:2022-07-26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港澳突搜

香港特区新一届政府上任快一个月,直到上星期才公布近20名即第二批问责高官名单,逐渐建立基本的管治班底。依此来看,港府未来几年的治港思路和具体措施,很可能要到10月19日特首李家超发表首份《施政报告》时才会揭晓。

港府昨天宣布,即日起开始就《施政报告》展开公众咨询,港人可在公众咨询社交网站专页留言,也可以透过电邮、电话或传真提交意见。李家超和管治团队也会到社区探访,吸纳市民意见和建议。

对这座国际大都市来说,近年当地政经发展可谓诸多不顺,尤其经历了2019年修例风波与2020年疫情的双重打击后,经济民生遭受的损失十分惨重。不少人都期盼李家超政府上任后,可以在《施政报告》推出有效措施,遏止已持续两年的疫情,重振香港昔日的经济活力。

对更多基层老百姓而言,近年楼价持续上升,房屋问题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最大难题。他们更希望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能够提出针对性的良方,让市民安居。

香港统计处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20年楼价指数足足上升了2.3倍,但港人每月收入中位数只增加了153%,显示楼价大幅跑赢一般打工仔的收入。越来越多基层家庭负担不起房屋,只能蜗居在既狭小又简陋的住宅单位。

住在劏房的港人,对此体会最深刻。香港连日气温炎热,天文台多次发出酷热天气警告,天台屋及顶楼劏房更出现极热效应。关注基层的“社区组织协会”为港九新界的一些天台屋、笼屋及板间房单位测量气温,发现大部分单位的室温竟然都高于天文台当日最高气温。

由于户内比街上还炎热,许多基层市民被迫天天开空调并支付昂贵电费。也有劏房住户选择到商场、图书馆,甚至露宿街头,有家归不得,苦不堪言。

不可否认,上一任政府很重视日益严峻的房屋问题,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建议建造1700公顷人工岛;又在2021年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倡议开发600公顷新土地。

但官方增辟土地、加建房屋的策略成效却差强人意。一方面,港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房屋问题,另一方面基层市民轮候公屋的时间表越来越长,平均要等候六年,不少贫穷港人只能望“楼”兴叹。

这个奇怪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港府的“觅地建屋”政策,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有效果。可房屋问题已迫在眉睫,大部分基层市民都渴望能够早点置业,不少人越等越失望,社会深层次矛盾自然难以纾缓。

李家超也知道香港社会对土地问题怨气日深,今年初竞选时多次强调解决房屋问题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任大半个月,也分别针对土地房屋供应和公营房屋建设,雷厉风行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承诺100日内提交具体建议报告。

但或许是前几届特区政府的表现太过不济,不少团体都担心本届港府会重蹈复辙。建制派政治组织“帮港出声”上周更按耐不住,宣布会在未来一个多月进行公开座谈会及民意调查,尽快寻求民意共识让官方参考,尽快制订具体计划并予以实施。

“帮港出声”展开的民调将就多个问题收集市民意见,包括:一、香港应否在北部多觅土地,不需局限上届政府规划的600公顷土地?二、应否跟从上届政府“先1000公顷明日大屿,后600公顷北部土地”?三、香港应否同步或先全力在北部寻找更多土地,作长远土地房屋发展?

“帮港出声”只是民间团体,推动“全民讨论解决土地房屋问题”,影响力恐怕有限,但起码可让公众再关注这个问题,并推动港府切实执行工作,也是件好事。不过,眼下香港房屋问题最重要是要有时限的观念,不能再为讨论而讨论。

尤记得十多年前,无线电视台一部电视剧的主角说过一句名句“人生有几多个十年”,风靡一时。现在回头一想,原来今年已是香港回归25周年,但土地依然不足,楼价居高不下,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

许多政治民生问题已经积重难返,指望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立刻能有成效的治港良方并不实际。无论如何,新政府充分聆听民意后,确实应该在《施政报告》中对房屋问题定下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并从速执行,给港人一丝信心。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