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陷入“退地”难

时间:2024-12-23 08: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陷入“退地”难

“退吧,就得接受地方政府的‘骨折价’;不退吧,就要再往里面投钱,建一个未来可能没有销售前景的项目……”

上海资深地产业内人士刘军(化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如此形容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当下面临的“退地”困境。

退地,指的是房地产开放商将原本拍下的地块,退回给地方政府。通过退地,房地产开发商可以缓解流动性压力,集中资金交付项目;地方政府也能收储闲置土地,重新规划土地用途,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不过,在地方政府囊中羞涩的背景下,动辄上亿元(人民币,下同,1亿元人民币约1860万新元)的退地金并非小数目。退地成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曾经被房地产开发商争抢的土地,如今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是谁都不想接的烫手山芋。

据刘军了解,房地产开发商联系地方政府退地时,基本都做了会被“砍价”的准备,一般只期望拿回最初拿地价格的六七成。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的砍价幅度“比想象的还要深”,甚至是“在六折的基础上再打六折”。

刘军说,地方政府还会以“收储为保障房”的方式,劝退想要退地的开发商。由于保障房用地价格远低于商业用地,这意味着开发商可以拿回的款项更少。

被问到想退地的开发商数量时,刘军停顿片刻后说:“手上有土地没开发的,可能都动过这个念头。但看到前面的碰了一鼻子灰,就知道去了也白去。”

他坦言,一般开发商心里都明白,现在让政府掏钱出来“真的很难”,“因为确实它自己口袋里也没钱”。

为了帮地方政府解决钱的问题,中央政府过去两个月频频出招。首先是中国自然资源部11月发布文件,鼓励地方运用专项债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上个星期一(12月16日)召开国常会,对优化专项债管理机制作出部署,并且在谈及专项债的投向领域时,将房地产市场放在首位,显示官方正加大力度盘活地方闲置土地。

不过,对于方方面面都要花钱的地方政府来说,专项债资金是否真的落到退地以及优先哪些项目,仍有待观察。刘军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是地方政府在做一道“财政几何题”——“哪边留多,哪边留少,也是有一个匹配的过程,如偿还拖欠企业欠款、兜底‘三保’等都是政府要优先考虑的”。

刘军透露,在实际的收储过程中,地方政府比较容易做的是“给政策”,如调高地块的容积率,让开发商可以建更多单位;或将土地产权从40年延长至70年,前提是开发商再补点钱。

不过,刘军认为,这些政策能起到的效果有限。“当一个开发商都决定自己打折,只为退一点钱回来时,说明他对未来没有任何信心了,怎么可能会追加投资呢?”

退地集中在央国企开发商

尽管一部分地产开发商面临退地难题,过去几个月,中国广州、武汉、天津、福州等地已出现多个退地案例。《联合早报》梳理后发现,完成退地的开发商大多是“国家队”。

例如,中国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华侨城,今年11月退掉武汉市杨春湖高铁商务区一处地块,在政府调整这块地的规划后,华侨城12月再以底价24.2亿元竞得这块土地,这只是它几年前拿下这块地总价的不到三分之一。在公告中,华侨城未提及退地的补偿金额。

天津国资委下属单位津投城开的一处地块,也在今年9月被当地的土地整理中心收储,合同补偿金额达17.1亿元;一个月后,津投城开就已收到两笔共3.68亿元的退地款项。

今年8月以来,老牌国企越秀房地产分别以70亿元、50亿元和15.29亿元,退掉2021年地价高点时拿到的三处广州市地块,总价超过135亿元。

越秀地产退掉的其中一个地块,很快便有下家接手。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地块,上个星期二(12月17日)已由有国资背景的万科以28.8亿元竞得,成为“国家队”互相帮忙,推动土地国资之间内循环的又一案例。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近期的退地项目,主要是一些央国企率先提出退地诉求,退地原因包括地块开发前景不明朗、企业无力或无意愿开发、企业资金状况出现压力等。

严跃进指出,这类地块的处置,大多是通过应付票据、财政资金直接回购等方式进行,并未直接涉及专项债。

自官方11月明确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土地政策以来,山东、湖南等地已响应,具体做法包括召开专题会议、发布征求意向书等。

严跃进认为,专项债是收储存量土地一个很重要的资金,甚至是最大的资金。据他观察,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市场波动较大的地级市或省会城市收储主动性较强;相对而言,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此类动作或信息披露则要少很多。

分析师:收储下一步是卖地

不过,广州中原地产项目总经理黄韬认为,官方目前的策略更倾向于控制土地的推出,让市场有消化期,而非“推了又退”。

黄韬也指出,退地并非完全负面,而是一种正常做法。退出来的土地,在适当时可以重新招拍挂,“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严跃进也认为,收储只是土地开发的一个阶段,最终地块还是会卖掉,“所以要吸引和鼓励企业,对新收储的土地加快消化”。

然而,在刘军看来,开发商找到接盘的下家并不容易。“如果有人愿意接手,政府可能也乐于做中间人,反正都是生意;如果找不到下家,政府索性就给你‘打个骨折’。”

他说:“央国企之间反正都是‘亲兄弟’,大家相互配合,实际上也就腾挪了一下。民营房企要找不到人腾挪,就会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