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预期中本应于去年底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会不会在今年3月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前召开一直悬而未决,但随着两会临近,答案越来越明显。
按照过去数十年的惯例,中共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党代会,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这五年期间,也就是每两次全国党代会之间,中央委员会一般都会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简称的“(次数)中全会”。
改革开放以来,三中全会,即当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几乎都在党代会的隔年下半年召开。2018年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因为要讨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前到了党代会隔年的2月举行,以便相关方案能在两会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审议,但仍维持在党代会隔年召开的惯例。
中共二十大在2022年举行,去年下半年以来,外界都在等待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消息,并释放重要的改革信息,可一直无声无息。观察人士当时认为,今年3月初的两会前,仍有召开三中全会的窗口期。如今距离两会不到一周,两会前闪电开三中全会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
两会结束后,各地预计得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为了不冲淡两会重要性,官方预计不会在短期内匆忙召开三中全会。这也意味着二十届三中全会很可能会延后到今年中甚至下半年。
至于为什么延后三中全会,一种猜测是,中共可能要改变每两届全国党代会之间开七次中央全会的做法。
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循例都是每隔一年开一次,七中全会则在下一届党代会前一周左右召开。本届三中全会延期后,之后的几次中央全会预计都得顺延,这意味本届中央委员会的任期内,很可能只有时间召开六次全会。
中共这几年提出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延后三中全会,减少中央全会次数,有人认为或许是顶层要为削减“文山会海”做表率,这也不算坏事。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央委员会少开一次全会,就少一次聚会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至少在流程上少了一次行使职权的机会。这虽然在运作上可能更有效率,但也意味着高层决策会集中在更小的圈子里。
另一种猜测是,三中全会迟迟没有提上议程,是因为一些问题还没有答案或定案。这包括中国下一步改革何去何从的问题,以及如何对个别中央委员所涉的问题做出定性。
三中全会通常聚焦经济与改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都对中国发展有长远影响。当下中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亟须更具魄力的改革方案,但中国的改革下来具体要怎么推进,突破口在哪里,如何避免改革“新瓶装旧酒”,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另外,二十大以来,至少有三名中央委员出事,包括前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前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以及火箭军原司令员李玉超。李玉超去年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星期二(2月27日)发布的公告,秦刚也辞去了人大代表职务;中国国防部官网近期也把李尚福的名字,从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中剔除。不过,三人目前还都继续保留中央委员职务。
他们三人不是位高权重,就是掌握敏感关键职务,岂料都“出事”了。如果召开三中全会,官方可能就需要对三人所涉问题做出定性,至少在中央委员会作出权威的说明。不过,官方至今对三人所涉问题都缄默,加上三中全会又迟迟不开,不排除一些调查还在进行中。
三中全会的推迟,可能对中国政治运作产生一些影响。比较直接的是,去年12月被提拔为新一任防长的董军暂时不会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此外,外界关于秦刚、李尚福、李玉超所涉的问题,还会不断有各种揣测。
更大的影响是,盼着从改革方案中恢复信心的人暂时要失望了。按照原来的制度安排与精神,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两会,就是要在政府层面落实三中全会的决议,将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转化为国家的意志,成为具体政策。
来临的两会是新一届中国政府正式执政后的首次两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由上任一年的总理李强主导。没有三中全会改革方案的定调,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否会祭出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就有了问号。当然,在“党政一体化”的环境下,国务院现在的角色定位是“施工队”,这也表示即将出炉的新政府工作报告,依然会是党的意志的体现。
三中全会的推迟打破了多年来中国政治的又一惯例,但回想从2018年的修宪,到二十大时出人意料的人事更替布局,对于惯例被打破大家或许也不必感到惊讶。然而,制度性的规则总能为外界提供一定的参照,当惯例改写成为新常态,中国政治走势也会变得更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