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人失业率今年以来节节攀升之际,中国官方呼吁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相信用意是提醒年青一代要脱离舒适圈,在逆境中奋发图强。但这番表态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当下中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严峻复杂,以及在历经三年疫情消磨斗志后,中国年轻一代尚未因为清零政策结束而迎来喘息之机。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16岁至24岁青年失业率创有纪录以来最高水平,达到20.4%,相比整体就业人口5.2%的失业率,几乎是四倍之高。随着1100多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即将公布的5月份青年失业率不容乐观。
中国官方今年5月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中,肯定青年人要自找苦吃的讲法,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中国官媒之后发文跟进,称中国官方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自找苦吃,还指这四个字不仅是中国官方对自己的首要要求,也承载了他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刊登中国官方的回信,一度引发舆论关注官方是否将再以运动式的方式,推动城市青年进农村。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官方第一次呼吁年轻人吃苦耐劳。在出任后,中国官方2013年5月就曾与各界青年代表座谈,强调“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他去年10月考察河南时,也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
尽管中国高层的用意可能在于鼓励年轻人迎难而上,但对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而言,因曾亲历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信很难接受荣景不再的严酷现实,对为何要放弃安稳转而选择吃苦,也会有许多不解和焦虑。
实际上,中国经济在疫情几年间不仅增速大不如前,发展模式也进入关键的转型阶段,从低成本加工业为主,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支柱。
但与此同时,官方还为加速达至共同富裕及加强国家安全等目标,自2021年下半年起持续整顿科技、教育、娱乐、房地产等高增长行业,导致腾讯、阿里巴巴等过去以大学毕业生为就业主力军的行业巨头受挫。
之后,商业、金融、媒体、科技等服务业工作岗位开始出现不足,加剧中国劳动力的技能供需错配问题,也让年轻人就业前景雪上加霜。
随着经济蛋糕在疫情期间不断缩小,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部分中国年轻人近年已开始向现实妥协,不仅放弃内卷,甚至走上躺平、摆烂、上香之路。稍有能力的则是寻求“润”到国外,明显对留在国内的前景缺乏信心。
面对就业市场不景气,还想继续拼搏求存的中国青年,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吃苦的问题。对一些高教育程度的学霸,更是对自尊心不小的考验。
三名中国大学毕业生,上周传出被浙江温州机场集团录用为“驱鸟员”;他们分别毕业自浙江大学动物科学、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以及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学。
另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伦敦大学毕业生,以及白罗斯国立大学毕业生,也被温州机场录用为“普通安检员”。有机场集团工作人员6月6日还回应称,此次社会招聘是“择优录取”。
消息引发不少网民热议大材小用,感叹“经济不景气,文凭不值钱了”“学霸来做安检,这个世界太疯狂”。也有网名认为“学霸也需回归现实,出来工作总比一味啃老好”。
根据一份去年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海归回国求职者明显增长,过去两年每年回国人数均超过百万,加剧应届生找工作的压力。
今年3月底,也有毕业自四川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38岁男硕士,因失业半年转靠送外卖讨生活,引发网民不解,感叹“辛苦几十年学到的知识只用10年,浪费教育资源”。
尽管说工作无贵贱,大丈夫能屈能伸,但越来越多大学生找不到与学历要求匹配的工作,确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大隐忧。
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经济持续跌跌撞撞,过去经济社会欣欣向荣、处处有机遇的景象不再,不仅冲击居民信心,导致目前储蓄率过高,消费力太弱。叠加外部地缘政治紧张,外资并未加大对华投资力度,还有人工智能及机械化来抢饭碗,自找苦吃体现了自勉与自我要求的精神,但相信不是解决中国年轻人迷惘焦虑的长远之道。
为宏观经济重新注入动力活力,重燃市场信心,相信会是更务实彻底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