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从驱鸟员到入殓师,中国大学生饥不择业了?

时间:2023-06-15 00: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下午察:从驱鸟员到入殓师,中国大学生饥不择业了?

中国温州机场上个月录用一名浙江大学学生为驱鸟员的新闻,引发网民热议。

在机场5月22日公示的人员名单上,可以看到这名浙大学生学的是动物科学,与他一同被录取的另外两人,分别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和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

在号称“史上最难毕业季”的2023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牵动着大众的敏感神经。名牌大学毕业生赶鸟,是就业市场绷不住了?

驱鸟员做什么?

温州机场的招聘信息显示,驱鸟员的职位要求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于生物学、生态学、动植物学、环境科学、土木工程或建筑学专业。

此外,该职位还要求申请者大学英语四级达到425分以上,持有两年驾照,以及能适应倒班和场外作业。

温州机场对驱鸟员等岗位的招聘要求。(互联网)

温州机场工作人员6月6日受访时说,驱鸟员的工作不是赶鸟那么简单,不会大材小用;工作上表现好,还有机会进管理层。

有六年经验的驱鸟员赵赟(化名)向《极目新闻》介绍,驱鸟员的工作分生态治理和用机械设备进行物理驱赶,目前机场驱鸟的方向越来越偏向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就要求驱鸟员在了解植被生长规律、鸟类习性和昆虫活动节律的基础上,制定驱鸟方案,对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赵赟还说,十多年前中国就有研究生做机场驱鸟员,近年来也不乏海外留学生加入这一行业。经济效益较好的机场,应届毕业生税前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人民币,下同,1元人民币约0.2新元)。

殡葬业里的年轻人

另一个相对小众的职业入殓师,今年清明节时,也随着一条“90后女入殓师穿上寿衣大方展示”的微博热搜词条,走入更多人视野。

热搜里的女入殓师李敬芳从事殡葬业十年,除了做遗体美容,还兼做寿衣模特和寿衣直播。她在视频中大方展示多套寿衣,获得网民一众好评。

视频平台哔哩哔哩2022年推出的自制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讲述95后赵三悦做遗容化妆师的故事。(互联网)

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看到更多从事殡葬业年轻人的个案。

从杭州萧山殡仪馆的95后入殓师陈韵秋,到重庆的00后守墓人谭春艳,最年轻的入殓师甚至16岁就入行。

长沙一名殡葬专业的专科院校学生说,像自己一样想做“生命摆渡人”的“00后”并不少,班里300多人,一大半都是女生。

有网民认为,殡葬业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有三:对社恐友好;终极刚需;人才需求大。

网上流传的殡葬专业课表,涉及书法、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互联网)

网上还流传着殡葬业“月入过万”、“一晚1600元”的说法,不过一名在二线城市公立殡葬单位工作的年轻人说,月薪只有3200元左右。

尽管殡葬业收入没有网传的高,但主修防腐与整容的殡葬专业学生阿杞告诉《三联生活》,殡葬业“内卷”也很严重。

阿杞说,学技术的学长学姐毕业后主要是做登记、办手续、选墓址的业务员。“一届学生里能出一个入殓师,那都是非常难得了。”

不过,一些中国舆论也指出,年轻人担任入殓师的故事,都发生在小城市,鲜少出现在北上广。

殡葬业的“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下就业市场的惨烈。

人才浪费?

浙大驱鸟员新闻曝出后,“浙大毕业生当驱鸟员算人才浪费吗”的微博词条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引来众多骂声。

“新浪热点”发起的相关投票,只有不到两成的人觉得是浪费,大多数都认为合适,最多人投给了“能实现人生价值就好”。

还有高赞评论说,做机场集团直签正式工,福利待遇好,越老越香,还好找对象。

中国媒体也纷纷入局,第一时间发出机场回应,并向大众科普驱鸟员的技术含量。《新京报》“莫轻言‘人才浪费’”的评论文章,在微博上被多个十万、百万级媒体账号转发。

《新京报》6月7日的评论写道:“对需要谋生的毕业生而言,宏大且高蹈的社会期许可能对他们来说还过于遥远,端牢一个饭碗,才是真正的踏实。”

《红星新闻》评论同日反问:“名校毕业生,就一定要光芒万丈,选择人人艳羡的岗位?这对教育的理解太功利了,而且也不现实。”

官媒《工人日报》6月8日也下场点评,名校毕业生“下沉”到基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众的就业观应该更加理性和包容。

中国官媒的确不是第一次注意到驱鸟员这个职业。《中国日报》一个名为《梦想青春语》的视频节目,2019年就报道过广西大学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李东在南宁机场当驱鸟员的故事。

据《中国日报》报道,南宁机场驱鸟员李东定期巡查飞行区及机场附近农田、水库、湿地,经过数据记录、摸索与反复论证,总结出一套驱鸟方法。(中国日报)

20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被骂,2013年给北大捐款9亿元,发表演讲时仍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即便过去20年,只要有和“高学历、低就业”相关的话题,北大生卖猪肉的陈年往事大概率都会被拿出来说一次。原因在于,每当名校生就业不符合大众预期,总能引发大众讨论,当中不少是批评的声音。

与名校情结和解?

不过,有意思的是,浙大生做驱鸟员,这次并没有被狠骂,舆论场上还多了不少理解的声音。是中国社会与名校情结和解了吗?

究其原因,一方面,驱鸟员和入殓师职业的确都比较特殊,专业性强,舆论无可指摘。若换做浙大生卖猪肉,情况可能未必比当年的陆步轩好。

很多年轻人或许也逐渐接受了专业不对口的现实。对大学生而言,在知识和技能快速迭代,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或许也不能再执着于专业的对口。

另一方面,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市场不景气,中国青年失业率4月升至20.4%的历史最高;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达到1158万,再破新高。

就业压力下,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名校毕业生,都不得不为谋得一份工作而妥协,这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必须接受的现实。

温州机场5月22日公布的一部分录用人员名单。(互联网)

就在温州机场这次公示的同一份名单上,除了录用三名驱鸟员,还录用了六名普通安检员,无一例外也都是大学生,其中还有一名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留学生。

从历史上看,自中国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以来本科招生人数维持在5%以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又拉开了帷幕。高校扩招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当白领职业趋于饱和时,高学历者的就业问题就会出现。

《科技日报》今年3月发文,号召年轻人走出高学历“茧房”,同时呼吁社会帮年轻人脱下”长衫”。中国民政部5月也发布通知,推动开发社区服务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在社区内就业。

“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到来,官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措施是否奏效尚未可知,为了早日步入职场,想必这届毕业生不得不做好抛开学历光环,接受平凡岗位的准备。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