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推出系列救市措施 中国要优先防疫也要振兴经济

时间:2022-06-12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特稿:推出系列救市措施 中国要优先防疫也要振兴经济

过去两年,中国以产业链优势以及对冠病疫情的有效防控,靠出口拉动疫后经济迅速反弹。

疫情进入第三年,面对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疫情,中国采取比2020年更严厉的防疫措施,中国经济也因此受到拖累。

今年下半年,中国是否会从防疫优先转向经济优先?在一系列救市措施下,中国经济能否强劲复苏?

本月1日,当上海居民燃放烟花,开派对庆祝全城解封时,李栗(化名)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在安徽合肥的工厂因上海封城,原料运不出来,被迫停产已经半个多月了。

李栗是安徽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公司出口纺织品所用的染料一直从上海的化工厂采购。今年春节刚过,她就给工厂汇出全部货款。按计划,4月初染料到货后,5月中旬就能如期向采购商交货。

没料到的是,上海突然封城,整个城市的物流陷入瘫痪。与李栗合作的化工厂,由于一直不在官方复产复工的白名单里,拿不到通行证,迟迟不能复工。原料到货延误,李栗只好跟采购商量,把原定交货期推迟到7月底。

目前上海、合肥的工厂都已开工,可7月底能不能在上海港顺利交货,李栗仍不太有把握。

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她接连叹气说:“20多吨的货等着生产,原料却等不来;生产出来的货,又运不出去,一头一尾都在上海,真把人搞死了。”

今年3月以来,冠病疫情在中国多个大城市接连暴发,封城或部分封城成为阻断疫情的主要手段,人员停止流动,工厂与企业停摆,物流受阻,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作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经济枢纽,上海封城长达两个月,不仅当地的工厂、企业和物流受打击,整个长三角地区也被牵连,像李栗公司这样的遭遇十分普遍。

封城的整个4月份,上海进出口急剧萎缩,增速从1月至3月的19.9%骤降到4月0.15%;整个中国的出口增速也放缓至4%以下,为2020年6月以来最弱增长记录。

随着疫情缓解,生产与物流有所改善,5月中国出口增速有所加快,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16.9%。但即便如此,物流瓶颈仍是出口增长的阻碍。

工厂产不出来运不出去

做了近30年外贸生意的李栗坦言,即便在两年前冠病疫情暴发初期,也从未碰到过“产不出来,又运不出去”的困境。

2020年2月下旬,随着中国各地逐步解封,李栗的合作工厂很快就运转起来。当时的出口形势虽不是一帆风顺,但由于中国率先控制疫情,产能充足,产业链优势凸显,一些与“宅”经济和医疗防疫相关的订单猛增,李栗也收获了不少订单。整个中国的出口也因此在全球独树一帜,拉动了疫后中国经济迅速复苏。

李栗今年初签约的这批货,采购商预付了订金,即便交货期再次延迟,对方一般也不会毁单,但这丝毫没有减轻她的顾虑。

她说:“今年订单本来就比去年少,可现在交货期都没法保证……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各个工厂打电话,如果对方说‘今天正常开工’,悬着的心这才能放下。”

作为全球第一大港,目前上海港集装箱日吞吐量已经部分恢复运营,缓解了一些外贸企业货物运不出去的压力,也有一些急于出货的企业选择了长三角的宁波港作为替代,导致宁波港超负荷运转,物流园区出现交通拥堵、仓库爆仓等情况。

为尽快将存货发出,李栗曾考虑过把货物由上海转运到宁波港。不过,宁波港的拥堵让她彻底放弃了改换港口的打算。

她算了这笔账:“光进仓等时费,每天就要1000元(人民币,约206新元),我们的货体积大货值小,如果排到6月底或者更后,全部货值还赶不上等时费。”

长期在宁波从事外贸业务的程先生对《联合早报》说,上海港一旦不能正常运转,影响巨大,“它的业务量绝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可以由周边港口替代”。

他举例,上海港配备了专业的人员、设施来承担特殊物品的运输,比如冷链、危险品等,但宁波港现在并不具备相同的能力。此外,上海港的管理服务也远超周边其他港口,从人力资源来看,上海港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歇地运转,而其他港口的人力资源远支持不如上海。

疫情拖累 中国出口订单外流

中国出口受到疫情防控严重拖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在全球多数国家都已放宽疫情管控,中国产业链优势难以凸显,再加上全球发达国家收紧货币政策,外需减弱,以及俄乌战争的影响等,出口这抹过去两年中国经济中的亮色或将暗淡不少。

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疫情前,中国出口订单就有外流现象,今后订单外流将是一个趋势。

他说,对跨国企业来说,绝不希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里面有成本的考量、运营的考量,还有比较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三个事项叠加在一起,订单外流将是一个趋势。”

5月经济指标预计在低位运行

中国高层也对外贸面对的问题格外警惕。本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强调,稳外贸稳外资事关经济全局、就业大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会议还要求,协调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复工达产、项目建设等困难;加快提升港口装卸转运和通关效率,保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中国4月出口增长失速,另两架拉动经济的马车——消费和投资,也都远逊市场预期。其中,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同比急剧萎缩11.1%,是2020年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国家统计局下周三(15日)将公布5月的经济数据,主要经济指标预计仍将在低位运行。进入6月,上海解封,北京也放宽疫情防控措施,暂停一个多月的堂食放开后,并没有立即出现报复性消费。

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预期悲观

此外,就业市场也因经济增长放缓呈现恶化迹象。截至4月底,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即有超过2853万人失业;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是有这项数据以来的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16岁至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跃升至18.2%。

国际机构对中国今年经济形势的看法普遍悲观。多家机构下调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期。花旗发布的最新亚太区经济前景报告指出,中国封城时间较预期长,涉及范围较广,故将全年增长预测由原来的5.1%下调至4.2%。

高盛团队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的预估则从4.5%下调至4%。报告强调,即便是4%的增长,也要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房地产市场景气回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政府大规模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

彭博社旗下研究机构“彭博经济”(Bloomberg Economics)更是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或将下降到2%,远低于中国官方设定的5.5%目标,也低于疫情暴发后2020年中国经济2.2%增速。

上述报告认为,中国只要以大规模封城,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大规模隔离等手段来坚持“清零”政策,必然导致人员流动、生产和消费停摆,引发民众大量失业和消费能力锐减,抵消经济刺激措施效果。

出台系列振兴措施 扭转恶化经济

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飙升,迫使中国高层下令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并要求地方政府果断行动,扭转经济继续恶化的局面。

中国总理李克强5月下旬召开罕见的稳住经济大盘10万人电视电话会议。他在会上严厉警告,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要求降低失业率,并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努力确保第二季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

中共将在下半年召开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抗疫成果固然重要,高层也不希望经济上大幅错过既定的增长目标。那么,中国是否会从防疫优先转向经济优先?

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认为,正因为中共二十大召开在即,中国不会轻易放松防疫,在不轻易放松防疫的同时,只能通过各种经济加码来稳大盘。

事实上,在10万人大会之前,中国国务院已出台33条振兴经济措施,试图从财政、金融,以及投资等方面阻止经济快速下滑。其中包括在更多行业实施退税措施,允许企业缓缴社保费,支持暂时遇困个人的房贷、消费贷延期还本付息等。

基建是振兴经济重点

基础设施是一揽子措施中的重点,中国将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官方也要求,基础设施专项债要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

在一系列救市措施下,中国经济能否迎来像2020年疫情首次暴发后的强力反弹?

受访分析师和学者研判,这轮疫情高峰过后,中国经济难以出现像两年前那样的强力V型反弹。

谢栋铭认为,两次疫情背后的经济走势不同,决定了经济反弹力度会不一样,此次“反弹会比较浅”。

他分析说,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前期,中国经济正在上升通道里,而这波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已处于下行通道中,“其实是雪上加霜的过程”。

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此外,目前的外部环境也更不容乐观。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全球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纷货币宽松政策,至3月底全球股市已全面反弹,经济预期相对积极。而今,全球发达国家普遍收紧货币政策,再加上俄乌战争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警示等,全球经济预期普遍悲观。

分析师也指出,同样陷入封城的上海,与武汉的经济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所面对的病毒,复杂程度也与之前不相同。上海疫情虽没有武汉严重,但上海及周边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工业腹地之一,两个月封控对供应链的影响已经波及全国乃至全球。

青岛大学财富管理研究院院长易宪容则从现时政策效果研判,认为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措施难以起到真正提振经济的作用。

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33项刺激政策)少数有新意,总体上还是走老路,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已经严重过剩,再多的救市措施也起不到太大作用;加大基建只能短期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难以真正提振经济。”

目前,随着中国各地疫情趋缓,生产消费逐步改善,虽然多项经济活动仍处于收缩状态,但外界普遍判断,中国已走出经济低迷的谷底。

下半年,中国经济能否企稳,还取决于各大城市以何种方式控制疫情。分析认为,如果疫情防控得当,不再出现大规模封城或部分封城的极端做法,全年增长目标仍有希望完成,如果北上广深等经济重镇再因疫情陷入停摆,即便有再多救市措施,恐怕也难以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江苏昆山一家塑料包装厂的金姓老板受访时,不愿再提及上海封城对他生意的损害。目前他的工厂基本上已经恢复正常运转,但他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仍然忧心忡忡。他说:“每天看新闻,就像开盲盒一样,不知道哪里又会中招。”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