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进入2022年中,中国“打虎”节奏加快,中共中央纪委本星期三一口气打下两“虎”。在此前一天(5月31日),中纪委刚通报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双开”(开除党籍、公职)。
张敬华是中共十九大以来江苏省落马的第三“虎”、也是首名落马的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今年被党纪政务处分的第11名中国高官。
他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被指犯下的罪状不少、却也不罕见,比如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工程承揽等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都已经是落马高干罪状单子上的“列牌菜”。但引人注意的是,张敬华的问题包括了这一条: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
据中国媒体归纳,张敬华是近年来首个被明确指出“搞经济数据造假”的省部级“老虎”。
就在张敬华被通报“双开”的前一天,中国国家统计局于5月30日召开专项纠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纠治目标就剑指“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强调要“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
除了强调对权力干预、数据寻租、执法不严、入退库,这四个问题“必查”,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康义还提出“三个一批”:强力推进从严从快查处一批重大统计违法案件、严肃追责问责一批统计违纪违法领导干部、通报曝光一批统计造假典型案件。
国家统计局也几乎同步发布对河北省、河南省、贵州省一些市县进行统计执法检查的结果,惩处了126名“统计造假”的厅局及以下级别的负责人。犯上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副部级高干张敬华在此时被指数据造假,可列为“一批”统计违纪违法领导干部”中的一名。
话说统计造假这个中国官场顽疾,可谓年代久远、历久不治。一个民间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正概括出了问题的根源。
官场中人为了政绩亮眼、相互比拼以获得晋升,人为修改经济数据,俗称“掺水”。近年最突出的事例,是2017年1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在该省两会上承认,辽宁省所辖市、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而且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
陈求发自揭家丑,是不点名指责前任王珉留下了沉重的烂摊子,给后任挖了巨坑。但数据造假绝非辽宁一省的独有现象,2019年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也在全国两会上坦言,中国地方政府的GDP总量大于全国核算,出现了“数据打架”,而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却偏轻。
在2017年前后,“数据造假”频频进入官方话语,显示高层惩治这个顽疾的意图。中共纪检部门还指出,经济数据造假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严重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人说那是当年的“唯GDP主义”惹的祸,但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如国家统计局前局长宁吉喆2018年所称已成过去式,它依然是进行式。
去年12月,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判,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落幕后,中国前财长楼继伟就公开质问,这三重压力在经济统计数据中根本看不到,反之中国统计数字“都很好”,可见数字并未反映负面变化。
当国家经济整体向上时,数据失真的后果只是一时掩盖住了问题;然而当经济面临复杂艰巨的挑战时,统计造假则可能拖累国家决策麻痹大意、盲目乐观、定出过高目标、做出脱离实际的评估与错误决策。若社会、媒体层面的信息来源狭窄,经济统计数据失真,对领导层造成的误导性也会更大。时隔数年后,中国官方在这个时间点再次重视“数据造假”,与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恐怕不无关系。
中国今年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5%左右,随着上海疫情的暴发,这个目标眼看愈来愈难以实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周主持10万人参加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就是依据4月份以来的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分项指标,来说明经济形势的严峻。
李克强也在会上提到,对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省公布,国务院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在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的同时,中国总理估计也须严防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任务不达标时,弄虚作假,走回“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老路。在挑战重重的2022年,问题是盖不住的,甚至可能从经济扩展到社会等广层面。
至于官方惩治“统计造假”是否能持续下去,一改顽疾?还是只是有一阵风吹过去?许多人恐怕不敢乐观,就看看往后高干落马时的罪状单子里,会不会还能看到这一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