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在大学里就像在空中楼阁一样,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外面的就业形势有多么严峻。”即将在下个月毕业的本科生阳阳(化名,22岁)过去一个月来每天花六个小时找工作,目前已经投出两三百份简历,但通过第一阶段面试的概率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显著放缓,多个经济大省接连受到疫情冲击,中国今年将在就业岗位需求迅速紧缩的情况下,迎来人数最庞大的一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以来,至少四次在公开讲话中强调要稳就业,包括为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强化就业促进和服务。中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上月表明,本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困难程度甚至超过2020年”。
智联招聘《2022年第一季度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求职申请人数同比上升75%。
据澎湃新闻报道,截至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中仅有23.61%已经和公司签约、或确定将创业、灵活就业或升学;这意味着仍有近八成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去向未定。在苏州大学修读社会保障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的阳阳,是其中一人。
理想和现实差距大大学毕业生逐步降低要求
阳阳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坦言,她原本认为,中国重点大学毕业生要找工作应该不难。她在4月中旬开始找工作,这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甚远。
她原本和大多毕业生一样,希望能到一线城市里,进入腾讯、京东等大厂上班,找一个月薪8000元(人民币,同下,约1600新元)的人力资源或运营相关岗位。
但面对就业寒冬,阳阳一步步降低了自己的要求,现在只要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任何人力资源和运营相关的岗位,不论哪个城市、只要公司规模不小于100人,薪水不低于6000元,她都会投出简历。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毕业生已经主动降低就业期待。本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人民币,比去年的6711元减少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的占比12.8%,高于2021年的8.9%。
毕业在即,阳阳心中没有步入人生新阶段的雀跃,更多的是担心失业的焦虑。她已做好心理准备,若到6月工作仍没有着落,就会进一步降低要求。“就算是在三线城市、月薪4000元、和我本科无关的工作我也会接受,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了。”
阳阳正在和时间赛跑,因为“应届生的身份很宝贵”。中国公司每年会提供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一旦过了这个窗口,毕业生就得通过社会招聘的渠道找工作,“到时公司大多会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找工作会难上加难”。
结构性供需错配情况普遍存在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受访时指出,中国整体存在供给侧承压明显的情况,但除了供需因素影响,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也加重了就业错配情况。
互联网、房地产和教育行业向来是中国毕业生求职的热门领域。但这三大吸纳毕业生的领域,过去一年经历严格的监管措施后陷入低迷。不少高校毕业生避而远之的制造业,却出现巨大的人力缺口。央广网报道,83%的制造企业面对不同程度的蓝领用工荒。
除了制造业,生物医药、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岗位也供过于求。李强说,一些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与大学课堂上学习的有差异,高校专业与行业所需知识技能缺乏顺畅衔接,结构性供需错配情况普遍存在。
这一届高校毕业生在疫情中度过了近半的大学生涯。对一些毕业生而言,疫情不只带来岗位的收缩,也直接影响他们求职的竞争力。
过去两年,阳阳有三个学期面对疫情封控。封控措施也直接影响她外出面试实习岗位的机会。她原本计划在大三那年申请进入500强公司实习,但因疫情关系只能在苏州一家小企业实习。
她说:“公司招聘时很注重实习,而且实习的含金量很重要,如果能进500强公司实习,是个很大的求职优势。如果只是去小公司,可能就比不过其他毕业生。”
中国3月的失业率平均值达5.8%,超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全年目标控制水平。其中16岁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明显上涨,达16.0%,同比增加2.4个百分点,增幅比25岁至59岁人口的0.4%高出许多。
官方推出多项措施助应届毕业生就业
中国官方已推出多项措施协助应届毕业生就业,包括扩大国企招聘、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城乡基层就业,以及免除今年和之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
中国官方今年提出要新增11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应届毕业生就达到1076万人。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不是短期现象,只是今年的疫情进一步凸显长期存在的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问题。
姚树洁提醒,一旦出现大规模失业潮,消费、房地产、投资等经济领域都将受到连锁反应。
他指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关键,在于改变年轻人的就业观,推动他们到中小城市、规模较小的私企和基层单位。这可能会在社会上带来一些短期的不满情绪,但这将是长期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