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今天(29日)说,上海通报病例发病曲线在往下滑,表明疫情防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正在发挥作用。
综合澎湃新闻和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梁万年在发布会上说,上海冠病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但从报告的病例发病曲线来看处在下降的阶段,表明疫情防控有效遏制上涨势头,出现好转迹象。
但梁万年说,上海每天的发病数还都是在万例以上的波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他提到,上海和北京都是大城市,人口基数、密度、流动性大,对防控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上海的2500万人口来说,要组织一次核酸检测,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的配置和动员协调,同时要求强大抗击病原体的能力。
此外,上海的高密度人口意味着疫情发现后传播范围更广,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难度更大,因此采取的核酸和抗原检测策略就需要更长一些时间,更频繁一些。
据上海卫健委今天通报,上海昨天新增5487起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9545例,其中5062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418例确诊病例和9444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感染病例六天来首次回升。
针对外界认为“动态清零”政策拖累了中国经济发展,梁万年说,“动态清零”和经济发展、正常的生产生活之间是相互协同的,不是对立的。
他强调,“动态清零”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要最大限度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抗疫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协同的,它们都是“动态清零”的主要目标之一。
梁万年也说,为战胜疫情所采取的防控措施,的确会短暂影响生活便利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动态清零”强调要精准平衡抗疫和经济发展、正常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他续称,当实行某些措施时,短期之内牺牲了一些局部地区和一部分人的生活便利性,但这可以换取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在整个抗疫的过程中,就一直把平衡好这种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