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特稿
前几天收到封城以来的第一单快递——两周前在电商网站上买的一包火腿肉——在我自己都已忘记下过订单之时。
物流缓慢地动了起来,买菜平台开始买得到菜了,企业也逐渐复工复产。封城20天后,上海疫情初现拐点,停摆许久的商业齿轮缓慢而生涩地转动起来。
朋友的楼栋迎来解封后,时隔20天外出散步,他发现道路两旁几乎没有商店开门营业,只有零星几个行人。迎面走来遛狗的人,狗见了他分外激动,差点扑上来,“可能太久没看到人了”。
但对封控区居民而言,整体局势好转并未让生活明显改善,反倒加剧了焦虑和不安。一个蛋糕品牌本周开放团购,一些邻居欢呼雀跃打算组团,却被另一批人泼冷水:“小区现在每天还有新增病例,这时候团购非必需品,是不是想增加感染风险,害我们最后一个解封?”
过去一周,街道又发了两次物资,其中日用品越来越多,包括厕纸、洗发水、肥皂、牙膏……东西多了,幸福感却没有随之提升。有居民在聊天群组发问:“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还得再关一个月?”
核酸检测的次数有增无减,但原先担心交叉感染而抗拒下楼检测的居民,态度逐渐转变——毕竟这是唯一可以外出活动的机会。每回下楼检测,总能看到居民在原地停留,或是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多吸收一会户外的阳光和空气。
小区紧挨着一个弄堂,这几天全楼居民最羡慕的是一个住在弄堂平房里的小哥。有几个阳光正好的下午,他爬到房顶上,背靠屋檐盘腿而坐,一边抽烟一边刷手机,不时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耳尖的邻居说,小哥手机里播的音乐是牙买加雷鬼歌手鲍勃·马里的“No Woman No Cry”。“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一样自由?”
封城步入第四周,上海人依然在为政府物资“较真”,为清零还是共存辩论。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也成为小区居民讨论的话题。有人圈出王乙康关于新加坡如何动态调整防疫政策的表述,问:“一个外国部长能在中国的论坛上这么讲,是不是说明我们有借鉴的打算?”
更刺激人的是之前“清零”失败的香港,也已恢复正常生活,餐馆、健身中心和电影院全面重开。一名上海朋友抱怨:“香港搞‘仰卧起坐’,两个月后也正常了。我们足不出户,可能也要两个月后才解封,关得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这几天网民间流传一份聊天记录,转述一位领导讲话,称中央要上海试点“侧卧”式放开,“疫情与经济共存”。传言的真实性不可考,但“侧卧”这个词太过形象,令人哭笑不得。难以“站着”清零,又不允许“躺平”共存,更不可能“仰卧起坐”,现在的上海,可不就是在战战兢兢地“侧卧”吗?
前一晚,一个名为《四月之声》的视频刷屏微信朋友圈,不断被转发,又一再被删除。有人调侃,这一夜的上海朋友圈,既实现了“应转尽转”,也做到了“动态清零”。
这个六分钟视频并没有耸人听闻的画面,不过是一段无人机航拍的上海空城镜头,配上一个月来的各种声音:政府官员的承诺、疾控专家的抱怨、求医老人的悲叹……这些声音都曾在网上广为传播,但当它们摆在一起相互对照,便拥有更重要的意义。
而上海人前仆后继地接力转发,何尝不是另一种发声:“即便是在侧卧中辗转难眠,也要为这个特殊的4月立此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