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素颜男子往摄像头前一站,屏幕里的他立即拥有了精致妆容——眼影、粉底和口红一应俱全。操控屏幕下方的功能键,还可以改变妆容的颜色和搭配。
这款由美图公司研发的“魔镜AR试妆”,已被纪梵希等美妆品牌应用在线下门店,提升顾客试妆效率。以修图软件“美图秀秀”发家的美图公司,如今已将触角延伸到B2B领域,面向美妆品牌和美容机构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修图软件“一哥”,美图业务遍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拥有近10亿用户。但许多人不知道,这家把“帮助用户全方位变美”作为愿景的科技公司,诞生于同样高颜值的厦门。
2008年,80后创业者吴欣鸿在厦门创办美图公司时,团队只有十多人。13年后的今天,美图拥有1700多名员工,今年上半年总收入达8.06亿元(人民币,下同,1.73亿新元),同比增长44.6%。
美图公司既是厦门打造颜值经济的排头兵,也反映了这个沿海经济特区40年来产业转型的变化。
电子、机械和化工,是厦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但随着总投资额108亿元的PX化工项目因污染隐忧引发民间抗议,最终在2007年从厦门海沧迁往漳州古雷,厦门“三足鼎立”的产业版图被迫重组。要如何弥补化工这个千亿元产值行业的空缺,成了摆在厦门市领导班子面前的棘手难题。
2013年履新的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现任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到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厦门产业结构。这个为期一年的大工程,令厦门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燕至今记忆犹新。
李晓燕向《联合早报》回忆,她当时担任发改委服务处处长,“当时的发改委主任康涛(现任福建省副省长)天天抓着我和另一个产业处处长梳理厦门优势产业,研究现有产业基础是什么、在产业链中处于什么环节、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下一步发展重点是什么……我们一条一条列出来,他再向市委书记汇报。这样搞了一年,最终确立了 ‘5+3+10’ 的新产业体系。”
根据新的产业规划,厦门确立五个发展重点,三个主要抓手,力争到2018年时培育10余条千亿元产业链群。截至去年底,平板显示、机械装备、金融服务等九条产业链群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预计今年产值也将突破1000亿元。
除了新兴产业链,原有的电子和机械产业,也脱离了“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低附加值发展模式,转向以创新和研发为驱动的高增值、高自主产权模式。以机械装备为例,该领域不仅聚集金龙汽车、施耐德和ABB等老牌行业巨头,也有坐拥自主知识产权的厦船重工。
加大科研助推新兴产业发力
李晓燕坦言,与五个经济特区中的领头羊深圳相比,厦门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五年,厦门将对标深圳,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牵头,在创新和研发方面加大发力,努力缩小与第一梯队间的距离。
为此,厦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把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3%提升到3.5%,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研究中心,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倍增长,将全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282家增至3500家。
学术基础坚实,科研人才云集的厦门大学,被视为鹭岛未来发展的助推器。全球首支戊型肝炎疫苗,就是由厦大研究团队在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公司资助下完成研发。今年11月,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则与厦大嘉庚实验室共建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在智慧能源、储能技术等领域合作研发。
李晓燕介绍,厦门大学共有“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其中一半来自化工和材料领域,这为厦门发展新材料领域提供有力学术支撑,满足当地和周边制造业转型需求。
“厦门虽然不做化工业,但是我们周边有许多千亿级的化工厂。这个行业里附加值最高的材料部分,有可能在厦门完成。”
发展高新产业,除了要有硬件支撑,也离不开人才加持。厦门高企的房价,成为“人才争夺战”中的不利因素。为吸引更多人才到此安家落户,厦门今年推出“留厦六条”,解决相关人才的住房、就医、配偶安置和子女就学问题。
“留厦六条”中规定,高层次人才可以市场价的45%申购100至200平方米人才住房,交房入住满五年且在厦工作满五年后,政府拥有产权可按比例逐年赠送给人才,满10年后上市交易时,不必向政府缴交土地收益等费用。
美图公司副总王辉斌受访时指出,厦门市今年加大人才补贴力度,将新引进的每名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补贴提高了2至3万元不等,为互联网公司吸引人才提供更大便利。对于美图这类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三高”企业,员工还可享有保障房福利,“这解决了人才在厦门扎根的刚需问题,对于我们留住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美图去年斥资3.6亿元购入一栋24层的大楼作为新总部。王辉斌披露,这栋“美图大厦”预计明年6月启用,扩大四倍的办公空间,让公司有条件进一步招兵买马,与这座高颜值城市一同提速起飞。
生物医药业成新增长动力
提起今年胡润百富榜上的中国首富钟睒睒,许多人会想到饮用水品牌“农夫山泉”。事实上,全球第一支戊型肝炎疫苗和中国第一支二价宫颈癌(HPV)疫苗,也来自钟睒睒在厦门投资的生物医药产业。
位于厦门海沧的万泰沧海生物技术公司,源自钟睒睒旗下养生堂集团与厦门大学共同组建的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公司研发的重组戊肝疫苗在2012年上市,去年5月又推出二价HPV疫苗,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获得国际销售的敲门砖。
万泰沧海行政副总经理李世成受访时披露,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九价HPV疫苗也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2025年上市。
李世成说,养生堂在20年前就看中厦大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研究团队的科研潜力,也因此决定将万泰设在厦门。“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资本和人才缺一不可,再加上政府扶持助力,才能开花结果。”
除了厦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厦门的宜居生态和友善的营商环境,也吸引不少人才回厦创业。提供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服务的艾德生物创办人郑立谋就是其中之一。
郑立谋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此后赴美留学工作数十年,期间还担任厦大海外兼职教授。2008年回中国创业时,郑立谋毫不犹疑地将公司设在厦门。艾德生物的英文名“AmoyDx”中,就包含了厦门的译名“Amoy”。
如今,艾德生物拥有60余项自主专利技术,公司的肿瘤伴随诊断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还在日本、韩国获批上市并纳入当地医保。艾德生物副总经理罗捷敏介绍,目前海外市场占公司营收约15%,艾德接下来还打算进一步开拓东亚和欧盟市场,扩大国际业务版图。
生物与新医药产值 今年首10个月同比大涨156%
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生物医药领域,正成为厦门的新增长动力。今年首10个月,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52亿元,同比大涨156%。全岛约有一半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在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港,今年首九个月,402家海沧区生物医药企业共实现产业规模402.15亿元,已比去年全年高出22%。
厦门市生物医药企业起初零星分布在岛内各区,没有形成产业聚集。2012年9月,厦门市科技局与海沧区联合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由海沧区负责规划建设生物医药孵化器、生物医药中试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生物医药港。区内建立“政府+园区+平台公司+基金+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地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研制医用高值耗材的大博医疗科技公司,就是这一运营机制的受益者之一。公司总经理韩少坚说,过去申请产品出口报批,要跑到省会福州,花一周时间才办下来。自从福建省药监局在海沧设立了办事机构,半小时内就能在区内办完相关流程。“这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让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和业务拓展。”
大博医疗去年研发投入1.28亿元,同比增长27.5%。韩少坚说,公司计划将每年研发经费增长保持在30%左右,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与海外市场需求。他也透露,集团目前正大力扩展东南亚市场,除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目前也正在新加坡注册产品。
【本文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呈献,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