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粮票”引起的回忆

时间:2021-09-14 09: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读者散文

 那天,上街闲逛。见一小販把计划经济时代所发行各种粮票,翻印在广告画上,声称要收购和贩卖。看見这花花绿绿的各个年代,各个层级,各个版本的粮票,我记忆的人闸门打开了,关于粮票所引起的故事缓缘流来:

 那还是“三年饥荒”时期的一九六0年,我考入了县城的县立中学。那时物资匮乏,粮食紧张:父母亲虽然在人民银行工作,但也只有每月十九斤的粮食定量,肉、油、糖也少得可怜。我那时虽然只是十三岁的中学生,粮食定量还有三十二斤,但肉、油、糖等副食品极少,且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由于我那时正是“吃长饭”的青少年阶段,副食少,油水少,总觉得没吃够:心里涝腸寡肚的。

据我了解,那时我的情况,比农村来的同学好多了。

 那时购粮要凭城镇居民户口所发的“购粮证”;街上饭店吃饭,吃面……等有粮食类的食物要凭粮票,外加钱;在商店内买饼干,面包……类食物,也要凭粮票,外加钱。也就是说,那时,在饭店吃饭,吃面,吃馒头,仅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粮票;同样,在商店里买饼干,面包……类食物,仅有钱也不行,还得有粮票。而粮票的来源:城镇居民户口可凭“购粮证”在自已的定量里,“节省”几斤出来,在粮站兑换成粮票,方便上街消费。 农民户口是很少粮票使用的。

那时的粮票分“全国粮票”,“省市粮票”,“县域粮票”:全国粮票可以全国通用,由国家粮食部发行;省市粮票在各省市辖区使用,由各省、直辖市粮食厅发行;县域粮票只能在本县使用,由县粮食局发行。那时到全国范围内出差、开会、探亲,需由单位,街道开证明,到指定的粮站,用本人的粮食定量换取全国粮票。不出省的出差、开会、探亲,不出县的出差、开会、探亲,只能用自己的粮食定量换取相对应的省市粮票,县域粮票。

 那时的政策,对考上县立中学的学生是比较照顾的:中学生一月的粮食定量是32斤,机关干部才19斤。我那时还能勒紧肚子,每月节省两三斤,兑换成粮票,除支援父母外,还可以上街消费。

 记得那是我读中学的第二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一个星期天上午,我约了两个同班同学去县城逛街,在新华书店 逗留了半天,该是吃午饭的时间,才发觉肚子咕咕叫。我们三人到国营食堂,各用二两粮票 ,两元钱,买了三碗小面,各自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当我们风卷残云似的吃完面条,正有滋有味快喝完面汤时,桌边来了一个黒瘦的青年人,搀扶着一个面黄肌瘦的老人。青年向我们说:“小同学,我们父子来城里办事,到中午了,父亲饿得撑不住了。想吃东西,我们乡下人又没有粮票……”。话已说到这个份上,我们三个小青年面面相觑,犹豫了一会,想起父母扶危济困的教导,想起老师要助人为乐的教诲,我们不约而同地伸进内衣贴身口袋,掏出二两粮票,凑在一起,递给了那个黑瘦的,急需帮助的大哥哥。父子俩都连身说“谢谢”!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父子俩瘦弱的身体,深陷的眼窝,渴望食物的表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粮票――计划经济时代流通几十年,在物质匮乏,粮食紧张的时代,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今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几十年了,粮食极大地丰富起来,中国人已告别粮票几十年了。现今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粮票使用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们一定还要珍惜粮食。

(作者为退休职工)

赞一下
(23)
85.2%
赞一下
(4)
14.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