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生:莱希罹难了,妥协还得持续

时间:2024-05-23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高建生:莱希罹难了,妥协还得持续

伊朗总统莱希和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直升机事故中罹难,令世界震惊。是意外还是阴谋的各种分析和猜测,估计会持续很长时间。

谈及这两位伊朗政界的高官,有两件事不得不提。一是在他们任内,历史性地实现了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关系的改善,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的具体措施。海湾两强关系的迅速回暖,不仅引发卡塔尔与巴林、突尼斯和叙利亚、卡塔尔和阿联酋、埃及和土耳其,以及马尔代夫、苏丹与伊朗等一众国家,先后互派大使、恢复双边关系的后续效应,还促成阿盟同意恢复叙利亚中断12年的成员国资格。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也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首次访问沙特、首次参加阿盟峰会并发言,推动了中东局势的缓和。

二是在去年以哈冲突爆发后,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愈发处于危险境地。但上个月,面对以色列对伊朗驻叙利亚使馆领事部门建筑进行导弹袭击事件,伊朗尽管以导弹和无人机对以色列目标进行报复,但尺度相对克制,没有引发更大的危机。在直升机事故发生当天,莱希是要前往伊朗和阿塞拜疆的边境地区阿拉兹河,与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会见,并参加两国联合建设的一座水电站的投产仪式,体现的也是伊朗在调解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争端中的不遗余力。

这倒不是说莱希在内外政策上是什么鸽派。事实上,莱希不仅靠自己鹰派的强硬色彩当政,他在担任总统的几年内,伊朗与西方国家相互间龃龉不断,且以“向东看”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关系,意图在中东持续性的乱局中,争夺地区的主导地位。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莱希就职总统近三年内,伊朗的内外政策硬中有软,既没有过什么过激的举措,也不发表激进言论。莱希奉行蔑视西方列强的“抵抗外交”,但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他与美国针锋相对,但持续与美国谈判,始终不放弃重返核协议并寻求取消制裁的目标。他在中东及国际争端中,虽不乏硬杠硬抗,但也保持了与相关各方的及时沟通,为化解矛盾、缓和风险,还能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去年新一轮以哈冲突爆发以来,莱希、阿卜杜拉希扬与黎巴嫩真主党等力量的沟通协调,对避免加剧中东地区紧张形势,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可以说,妥协在莱希等人那里,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另一抹色彩。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伊朗外交核心人物的莱希和阿卜杜拉希扬罹难后,继任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他们对谈判的开放态度,不散布过激的政策与话语,且能够以“一定程度的让步”换取国家关系间的必要妥协,以化解中东乱局,乃及让世界早日脱离战火的袭扰?

盖棺定论,说的是一个人是非功过要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莱希和外长罹难后,包括西方舆论在内的国际社会,对莱希政府“一定程度的让步”都持肯定的态度,表明促成国际关系中矛盾双方的妥协,是当事方互谅互让的结果,体现的是国际社会的愿景。

对乱象丛生的当今世界来说,国际秩序和国家间的相处之道,除了以一决胜负为目的的硬扛之外,虑及共同利益的必要妥协与和平相处,恐怕更能体现人类的良知与政治家的品格,也更会赢得多数人的赞许。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的退一步,显然是换取海阔天空的前提。

进一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关切,也有各自必须维护的利益,但这并不妨碍对其他国家的关切与利益的理解或尊重。英国评论家、作家约翰·莫雷(John Morley)在《论妥协》中特别强调,不妥协不等同于不容忍。在他看来,不妥协只是不牺牲自己的原则与坚持,但并不意味着强制别人作出这种牺牲。

显而易见,当妥协与理解、尊重的内涵叠加于一体时,妥协所体现的,就不仅是一种现实需要,还是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国家与国家,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品格、胸襟与智慧:妥协是困难的,该妥协的时候还是要妥协;即使难于实现,起码要有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不可动辄刀兵相见,令强权与杀戮成为国家间关系的皈依。

人类文明走到今天,妥协之于世界和平及人类和谐具有的意义,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即使当今世界上某些短时间难以妥协的矛盾与争端,当事方只要认可妥协,有妥协之心,取妥协之径,办法总是有的。比如可以先慢慢谈,尽量找彼此的共同点;比如可以先搁置争议,在无争议的问题上先合作,都是思路。就算在杂乱如麻的争议中始终理不出头绪,还可以让时间来缓解。把问题交给时间,肯定比交给冲突、战争,甚至核战争要好的多。

由是,把对莱希罹难的震惊与忧虑,转化为求同存异、铸剑为犁的努力,让妥协能够持续,以一己“退一步”的担当,带当今世界以“海阔天空”的境遇,应当是从莱希罹难不幸中凝聚的愿景。

这或许是莱希罹难次日,联合国安理会各持不同立场的所有理事国代表,共同为莱希等人默哀一分钟的缘由。

作者是山西行政学院教授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