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恩威:拖得就拖的《拖政报告》

时间:2023-10-29 09: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作者:胡恩威

香港《施政报告》的传统特色是“施”字换上“手部”变成“拖”字,特首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其实也跟随。这个传统由曾荫权时期开始,看看那时候的《施政报告》,承诺什么地区行政、地区小特首、推动电动车、环保、创科、文创产业等等,都是讲得出做不到,拖拖拉拉。唯一没有拖的是大型基建工程。严重超支至500亿的西九文化区,884亿的高铁、971亿的沙中线等大型基建,可以说是曾荫权唯一达到的工作。

2003年落实“自由行”后,特区政府没有做任何措施。后来制造民怨,抢奶粉、抢物资,人流增多、文化冲突等酿成陆港矛盾,就是因为政府没有好好施政,只是在拖政,拖出一堆问题。而自由行也引入了一大堆“拖喼”旅客,在香港街头拖来拖去。

香港发展到今天这个状况,不是没有原因。曾荫权时期《施政报告》变成《拖政报告》,梁振英上场后想有作为也很困难,因为“拖”变成了一个习惯,整个政府体系习惯了拖。程序繁多,申请一个项目需填繁复的表格,只着眼小数目,大数目如基建严重超支却根本无人在处理。香港的财务管理和法规落后,法律体制追不上创科时代步伐。

特首不想拖,官僚却惯拖

特首李家超十分清楚这问题,所以不是李家超想拖政,而是整个政府制度已经是一个拖拉机式的拖,不得不拖。李家超也只可以用拖的方法,拖得就拖。用3小时20分钟宣读今年的《施政报告》,像和尚念经一样没有什么惊喜。有几多项会做到?有几多项是以无结果为目标地拖?例如生育政策,用2万元鼓励生育有效吗?当然没有效用。影响香港生育率,尤其是导致低收入阶层生育意愿下降的是房屋问题。

以前石硖尾屋邨至少是个社区,就算单位内环境挤迫,也有一些公共空间可以歇一歇。现在劏房是比笼屋更恶劣的居住环境,是一个社区民生问题。派二万元做一些小修小补,不能真正提高生育率。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也说生育奖励金不会马上见效,当房屋问题未解决之前,奖励金然不会见效。

今年《施政报告》最大的德政,就是没有把交椅州人工岛工程强行上马。成立“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委员会”和“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办公室”,为项目寻求不同的融资方案,这个做法是正确的。政府应该先发展北部都会区,人工岛可交给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进行研究,探用什么创新工程和填海技术,而不应该在工程技术未确定之前,强行上马。所以,发展人工岛不是重点,发展北部都会区才实际可行。

回归后地产商囤积了大量土地而不发展,应该怎样拓展,怎样加快速度去发展,才是重点。上海推动创科, B站(哔哩哔哩)和小红书都在上海设总部。上海还有生产Tesla的车厂,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创科企业。香港基本上没有,出名创科公司的总部都设在深圳,例如DJI(大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大型企业,总部都设立在深圳而非在香港。如何能够令香港有真正的创科发展?《施政报告》内提出的只是长远的愿景和蓝图。

楼市也是拖一拖,做一些小小的松绑,这些动作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吗?可是,李家超不拖下去也不行,因为以目前政府的团队,要他们大展拳脚也没有能力,因为目前大部分官员习惯了用文件处理问题,而不是用研究解决问题。政府官员缺乏研究的能力和研究的习惯,很多时候都是Lip services(口头敷衍的表面功夫),依靠人头流量的数据︰举办一次活动和会议有多少人参与?网页有多少人浏览?数量多便可以作交代。

例如,投资推广署真正吸引了多少企业来香港投资?湿湿碎碎的投资项目根本就不需要劳师动众找投资推广署来推广。创科要做出规模,其实只要有一间大型龙头企业真正在香港落户,举例让小米在香港科学园内设立一所大型科研总部便成。现在的运作是有外国创科公司愿意来香港投资,投资推广署转介到科学园,科学园向这间创科公司交出一大堆申请表格。真正的创科公司不会填这些表格,因为表格内要求的资料根本不切实际,例如预算有什么量化的成效?将产生几多效益?这些数字都是虚的。想要真正落实的话,只需要有一个实体的空间让公司实实在在地研发便可。

顺丰速运是中国物流业的龙头企业,本来是在香港发迹的公司。为什么顺丰不在香港设立基地,和大学合作从事大数据研究?顺丰已收集的大数据如何转化为一些有用途的经济数据和资源?这才是一个实际的产业。但现在香港的情况是在程序主导下没有结果,只是程序继续执行下去、表格继续填下去。

被动式管治造成“拖政”

“拖”是因为特首李家超无能吗?当然不是。看看过去的《施政报告》,都是讲得出做不到。举一个简单例子,上环文武庙旁边的空置校舍,2011年的《施政报告》已经计划要兴建青年旅舍,为何十二年后仍然未成事?反观由地产商支持兴建,位于元朗的青年旅舍“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绿洲”,今年已经入伙招租。官商勾结是不是问题?若果勾结得好,对市民有利,就不是问题。现在香港的问题是“大家都不Happy”,其实做官的也不太Happy,因为没有太大满足感。他们的存在感也是依靠做一些仪式典礼而产生,官员不是实实在在建立有信誉的团队去建设香港。

若果对照一下过去二十多年《施政报告》提出的各项措施,做一个分析和总结,便会发现很多都是“讲得出做不到”。例如2009年《施政报告》已经提出推动电动车,但到了今天,香港的电动车发展比大陆落后,电动车的充电站不足,全港只有5,434个公共充电器,而深圳的充电站约12万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倚靠程序,被动式管治,什么都要你申请填表格。

系统性一点来说,香港未来要处理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是政府应用科技问题。“李家超成立了“数字政策办公室”,专责制订政府数据治理及资讯科技政策。这是《施政报告》其中一个重点。办公室的结果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就是检讨目前落后的法例,引入电子化。交通警察发违例告票为什么需要携带一个小型打印机,在现场打印告票?这种荒诞情况就涉及法例问题。又例如,政府招标可以接纳电邮入标而不需要实体文件。政府招标制度在创科范畴里如何能够达至一个更有效、更符合科技的招标过程也需要研究,这是一个财务问题。前者是律政司的工作,后者是财政司的工作,而具体执行需要由政务司统筹和配合。

第二是劏房问题。劏房问题不应该再拖下去。其实只要政府愿意花精神去处理房屋条例、屋宇署条例与及地政总署条例,好好规管居住房屋的最基本要求,不只是规范劏房,还要着手规范那些不正常的豪宅设计。房屋条例的创新,规划条例的改变,才能真正有效根治不正常的劏房问题。甚至应透过建筑物条例规管“微型房屋”。以法治港是最有效的方法,政府应该先处理好房屋条例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屋宇署主力推动。

第三,政府开设了那么多办公室,它们的官员资格是什么呢?是首长级(Directorate) D6、D7还是D8?这仍然是一个谜。若果官阶不高,办公室只是一个统筹。统筹即是什么?即是没有赋予权力去做实事。

《施政报告》需要有重点,不是像仙女散花一样,什么都说要做一些。李家超回应社会是否出现信心危机问题时,强调不要“自己吓自己”,但若果到深圳看看,现实是很多香港人已经慢慢北移。一批人移居欧美,另外一批人北移,这是一个现实。就算你开放大学,吸引很多大陆生来香港读书,他们是持什么成绩的学生?以前香港的大学都是吸纳大陆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近年录取的仍然是这种高质素吗?特首有没有听过有些大陆学生不懂英文也来香港读书?有没有听过学校为了收取学生的学费而没有把成绩差劣的学生辞退的情况?

李家超当然要唱好香港,这是特首的责任。但是也要面对现实,不是自己呃自己、不是妄自菲薄。香港特区政府应该面对香港落后的现实、面对香港政府落后的现实、面对香港落后管治的现实。

施政报告需要创新

为了避免堕入《拖政报告》的传统,《施政报告》要创新,不只是创新,而是需要有一个突破,例如把特首《施政报告》变成了《特首工作报告》,踏踏实实说特首达成了什么工作,各司各局完成了什么工作,目前特首李家超提出的KPI (关键绩效指标),其实对市民来说也不知道是什么?现在每晚你到湾仔、尖沙咀一游,一片死寂。反观深圳夜夜笙歌,歌舞升平。这个转移不需要用KPI也可以看出来。

政府要知道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是由于牌照规管繁多、政策僵化。香港要破除固有落后框架,特首首先应该要做几件事情︰

第一,《施政报告》改名为《特首工作报告》,踏实一点,让市民清楚一点政府的运作。

第二,由明年开始不要派纸本的《施政报告》,这样违反碳排放的原则,也浪费很多纸张。应该推动电子化,透过电子化去派发《施政报告》。

第三,政府应该重新检讨香港“亚洲国际都会”品牌的飞龙标志,这个标志由2001年沿用至今。其实,香港贸发局、旅游发展局、政府新闻处推广香港的方法都非常老土和落后。前特首林郑月娥花了几千万元聘请一间英国顶级的公关顾问公司为提高香港声誉做报告,应该选取报告某些部分,公开让市民参考,知道这几千万元花在哪里?

李家超作为特首并不容易。香港虽未处于Titanic(泰坦尼克号)的下沉状态——因为有国家在背后支持,但香港始终是一部非常落后的386电脑,就算不停加RAM加Hard Disk,也不能够改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更换“一国两制”的管治核心,这是“一国”需要思考的问题。

估计未来两年就算李家超想大力推动改革,他也会有板有眼地保持一个稳定状态。若果香港是一队足球队而李家超是领队的话,他面对很大的困难,若果全队都是后卫或“执波”,根本就没有入球胜利的把握。所以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稳定。而“拖”也是另外一种稳定,因为改革一定会带来阵痛,阵痛一定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所以《拖政报告》拖得就拖,也许是李家超目前唯一的选择。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