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保熙:挪威率先开放深海采矿中美为争夺关键金属“决战海底”?

时间:2023-07-08 13: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作者:罗保熙

中国商务部宣布下月初起限制8种镓产品和6种锗产品的出口,在关键金属物料这一领域“先开一球”,日后,海底资源也许成为各家必争之地:负责世界海底管理的联合国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将于7月9日起审理申请,以开放国际海底采矿,当中包括对绿色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一些材料。其中,挪威政府更率先于上月21日表示,已准备好开放海底采矿,目标是不必依赖中国等国家。

因应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许多国家也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据国际能源署估计,未来五年内,世界上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与过去20年一样多。这意味各国对新能源所需的电池需求将会大增,而对用于制造这些电池的矿物需求也势必飙升,尤其是供应不足的镍。

鉴于能源转型的大量需求,有分析相信单靠陆地开采仍不足以满足各国对稀有金属不断增长的庞大需求。

深海采矿于是成为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深海采矿为最新的采矿程序,从距离海平面800至6,000米深的海床开采矿物,地点通常选在海底热泉附近,或蕴藏大片丰富多金属结核的地区。从中可以开采得铜、铅、锌及少量金、银等贵金属,或是从海底岩石凝固物中,提炼出钴、铜、镍、锰等制造电池的关键材料。

目前,已知的消息指,位于墨西哥和美国夏威夷州之间的中太平洋东部400万平方公里的“克拉里恩-克利珀顿地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CCZ)藏量尤其丰富。

相比在陆地,开采海床更具优势,因恶劣的深海环境意味那里的生命体缺乏多元性。2016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一平方米的海床支持一到两个最多只有几克重的生物体;相比之下,一平方米的印尼雨林包含约30,000克的植物生物量,还未计及灵长类、鸟类、爬行类等动物以及昆虫,采矿对生态有严重影响。

挪威政府上月经已表示,已准备好开放深海采矿,将开放该国部分水域,进行深海采矿等商业性海底矿产活动,挪威议会将在今年秋季就该提案进行辩论。挪威将开放的区域靠近北极,位于格陵兰海附近,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有研究显示,挪威大陆架蕴藏着大量铜、钴、锌和稀土矿藏,是生产电池、风力涡轮机等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作为传统能源一大产地,挪威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随着海底矿产的开发,会让该国也成为全球主要稀有矿产生产国之一。其中,当地估计含有3,800万吨铜,比全球每年的开采量还要多。挪威官方表示,为确保该国和欧洲能够顺利进行绿色转型,有需要扩大矿产来源,尤其是目前一些如稀土关键矿产生产被中国等少数国家控制,而俄乌战争亦凸显了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中美“去风险化”另一战场?

随着国际海底采矿的作业有望放开,未来各国若想在海底军事竞赛中取胜,对海底世界的掌握也是关键。外界预料,这或许会成为中美角力的又一较劲范畴。

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UNSW)战争理论研究员Manabrata Guha表示,任何国家的深海采矿探勘计划,都有可能转变成军事用途,例如有某家公司将海床地形图(topographic)或热测绘图(thermal maps)之类的探勘文件交予军方,就能变成军事用途。而当前最有可能出现海底军事角力的地区,正正就是主权争议白热化的南中国海。

中国作为深海采矿探勘的先行者,加上几乎对全部南中国海海域的主权,导致与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紧张关系日益升高。Manabrata Guha指,开放深海采矿或使南中国海成为最有可能出现海底军事角力的地方。

Guha指出,美国若能进一步了解南中国海海床,将有助于对抗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并协助美军施展“瑞士乳酪式”(Swiss cheese-style)战略,即利用对手在海底兴建的军事防御设施,透过对宛如瑞士奶酪孔洞般的潜在“漏洞”,展开反制或打击。另外,也可利用本国对海床拥有更为先进的知识,刻意释放错误地图资讯或热能读数(thermal readings),以假讯息为武器,破坏对手的深海战略。由此可以预料深海采矿将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深海采矿本身极具争议

然而,深海采矿本身是否破坏海洋环境至今依然具争议。部份环保组织和国家均呼吁禁止这种做法,或者至少设置一段暂停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对环境的影响。环保人士对挪威政府的计划感到非常愤怒和懊恼,认为是“不负责任”,且违反了国家和国际义务。

可持续海洋联盟(Sustainable Ocean Alliance)认为,深海采矿不仅破坏深海的自然环境,而且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组织代表Anne Sophie Roux指出,深海采矿首先对鲸鱼等深海生物造成损害,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未掌握其破坏程度;其次是挖矿泥土掩埋周边的海底植物;还有采矿化学物质,声音和灯光等污染,如照明污染可以达到周边500公里。

为保护深海环境,法国今年1月已宣布禁止在其水域进行深海采矿,德国则呼吁暂停该行业的发展。此外,智利、哥斯达黎加、新西兰和巴拿马等多个国家亦已要求国际海底管理局不要急于颁布采矿法规,这些国家警告深海采矿将威胁生物多样性。

就在挪威政府公布计划开放其深海采矿之前,联合国于6月19日通过一项旨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条约,其中包括了对深海采矿的限制。这项名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多边协定具有法律约束力,各国的当前目标是到2030年保护30%的海洋,但目前只有不到1%的公海受到保护。

挪威石油和能源部长奥斯兰重申,该国将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开采,而且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比挪威更有能力带头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方式管理这些资源,这对于全球的长期能源转型也至关重要。

鉴于陆上资源难以满足未来日益增加的关键金属需要,各国未来无可避免会将目光转移至海底,或会促成新一轮的全球竞赛,其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值得外界密切留意。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