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疫苗的焦虑和研发原则的突破

时间:2020-08-28 07: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冠状病毒疫情的迁延不退,使得全球对疫苗的渴望变成了“疫苗焦虑”或“疫苗渴望综合征”。几个事实和现象反映了这一点,并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和麻烦。

俄罗斯卫生部长8月1日表示,俄罗斯计划10月份开始大规模接种冠病疫苗。8月11日,总统普京宣布,由俄罗斯卫生部下属的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Gamaleya Institute)研制的疫苗“卫星V”(Sputnik V,音译“斯普特尼克5号”),通过了所有必要的检测,被证明有效,可以使人体形成持续的免疫力;俄罗斯卫生部已经批准这一世界首支冠病疫苗。

尽管俄国的疫苗经过官方(卫生部门)批准并注册,是首个官式加持的疫苗,但只是经过了两期临床试验,并没有经过第三期临床试验,因此既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质疑,也未得到其认可。

近日,也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有少数人已经接种某生物公司的冠病疫苗,“1000元两针”,接种人群多为特殊群体,如须要经常到国外出差、部分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等。但是,目前接种不针对个人,只与单位接洽。至于疫苗保护期是多久,以及是否为“1000元两针”的价格,尚无法证实。

即便是中国有少数人接种了冠病疫苗,也并非经过三期临床试验的疫苗,而只是经过了两期临床试验。根据WHO的数据,目前正式登记在册进行研发的165种冠病疫苗中,有139种处于研发初期,26种进入临床测试阶段,其中中国有三种、美国有两种、英国有一种疫苗进入了第三阶段试验。中国的三种疫苗是灭活病毒,美国的是核酸疫苗,英国的疫苗是非复制病毒载体。

评定疫苗药物的黄金标准

显然,即便是中国的三种疫苗,也只是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还未获得。因此,有人注射的冠病疫苗,只是获得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后的疫苗。在得到WHO认可的六种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中,并不包括俄国的“卫星V”。

经过长达100多年的探索,现代医学对于疫苗和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的评定有一个黄金标准,即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具体体现为,对每一种药物和疫苗须要先进行动物试验,还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并得出安全有效的结果后,才能获得国家卫生部门的批准上市,也能获得WHO的认可。

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以及了解其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阶段受试者需要数十人或100人左右。

二期临床试验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是针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予以确认,而且要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此期一般需要数百名受试者,甚至更多。

三期临床试验才能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但需要更多的受试者,一般是数以千计,甚至上万人,才能确定疫苗是否有效。

现在看来,无论中外,人们急于接种的只是经过了二期临床试验的疫苗,是对现代医学关于疫苗和药物研发与使用黄金标准的挑战。在科学上没有哪一种标准是一成不变的,都可以接受挑战,如果有更好的标准,就可以取代旧有标准。但目前看来,这种挑战三期临床试验标准的结果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蕴藏了一定的危机,甚至是重大危机。

这种挑战首先来源于全球对冠病的焦虑,渴望疫情尽快结束,人们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轨道。疫情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除了阻止和限制购物、餐饮、旅游、娱乐等,在经济上具有更明显标志的是就业率、经济增长、股市等。仅以失业率而言,冠病的影响是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29日,意大利、法国、美国的失业率全球最高,分别为12.7%、10.4%和10.4%。对于美国来说,也结束了保持10年的经济扩张和增长。

面对这样的困境,全球都把希望放在疫苗上,至少在人们的认知和心理上是如此,接种了疫苗就不怕冠病感染,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各国政府也急于救市和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复苏。因此,一些人愿意接种只经过二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要挑战疫苗和药物的三期临床试验的黄金标准,也在于要体现国家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俄国显然就是如此。从其为只经过临床二期试验的疫苗,取名“卫星V”或“斯普特尼克5号”就可以看出来。

“斯普特尼克1号”是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第一颗进入行星轨道的人造卫星。这颗人造卫星毫无先兆地发射成功,不只让西方震撼,更在美国国内引发一系列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机、华尔街小股灾,同时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

赞一下
(10)
66.7%
赞一下
(5)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