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波:美对华遏制政策的真正杀机(2)

时间:2020-08-28 07: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所谓“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芝加哥大学荣休教授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年-1942年的华北农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中,提出了国家政权内卷化的概念,指的是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扩大其行政职能。概言之,就是没有真正的新效益提升,而是滑入保守自闭。

历史上,美苏争霸,苏联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亡于“内卷化”。在冷战壁垒下,苏联及其追随者无限升高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警惕,修建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柏林墙”来封堵来自西方的东西,结果却是自我封闭、故步自封,陷入“内卷化”,使得国家治理中的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日积月累。

等到戈尔巴乔夫想要打破僵局时,只能是病急乱投医,加速苏联的崩溃。戈尔巴乔夫本身就是苏联政权“内卷化”的产物。近代中国清朝也可说是亡于“内卷化”,因为对西方的恐惧而闭关锁国,试图以此维持天朝统治,只能是日益僵化,落后挨打。

现在,中国必须防止的就是,在美国加大遏制力度、于外部塑造形同当年苏联所面对的氛围时,中国自身重蹈覆辙,社会心理上出现“内卷化”的趋向。这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在民族主义等情绪的支配下,国民渐渐失去对外部世界的积极乐观心态,变得过度警惕,看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领先的地方,不再能够保持开放心态,虚心学习借鉴。

另一方面,出于对抗美国遏制煽动的需要,国民更加倾向于认同自身社会治理的优势,对于其中依然存在的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矛盾问题,也更加能够容忍,乃至视而不见,改革的勇气和激情都有所削弱。换言之,就是民众对改革、开放这两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受到挫伤。这才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所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要看到,正如中国善于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处理问题,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同样可能具有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杀机。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其实都只是“战术”层面,只是为了造成短期、表面的干扰;形塑一种全面遏华的氛围、让中国人开始变得对外部世界充满疑虑和敌意、走向“内卷化”,可能才是美国遏华政策的“战略”所在。

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改革开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抉择。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复兴之路、实现强国梦想的必由路径。因此,如果美国的遏制政策,能够诱导或迫使中国人丧失对改革和开放的信心、激情,那就等于是从根本上阻断中国和平发展的路径,断绝中国的生路。这才是对中国最致命的杀招!

面对美国的全面遏制政策,中国除了见招拆招,更必须在全社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就是牢牢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美国越是围堵,中国越要以加快扩大开放来突破围堵;美国越是遏制,中国越要以加快深化改革来实现自强。

从根本上讲,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对内有利于改善和维护民生权益,对外有利于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是真正的“得道多助”之举,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康庄大道。只要中国能够坚持不断地深化改革,坚持不断地扩大开放,美国的新冷战大幕就拉不下、关不住。从长远来看,中美博弈的时间和优势,就必定在中国这边。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人

台海关系和舆情研究工作者

在选战和民粹情绪、转嫁责任和转移内部矛盾等多重因素的驱使下,无论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谁会上台执政,美国将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遏制措施,是可以预见的。

赞一下
(183)
68.5%
赞一下
(84)
31.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